Q:「程朱學派」->格物致知、道問學;「陸王學派」->心即理、尊德性
這好像都沒問題,但背出來也無濟於事?
我是不是漏了什麼很重要的概念呢?:(

A:
其實理學家都是追求品德修養,只是下功夫的手段不同:陸王強調找到良心,就是天理。
程朱則從讀書學問下手,朱熹說:今日格一件(從事件的道理中,找到行為的準則),明日格一件,日久就貫通。
所以雖然都是格物致知,但王陽明是致良知,朱熹是致道德之知。
通常考試都會出一題名句,區隔二者。
 
Q:我對書院的印象是興於宋代(也是起於宋代嗎?),私人講學,
像補習班一樣以科舉為目的,藏書很多。

A:
書院起於唐,興於宋,明清也有。時代不同,則性質各異,這是歷史重要的追求之一:不同時代的不同圖像。唐代是圖書館,宋代是修養品德之處,如朱熹的白鹿洞書院,正好與官學(州學府學縣學等)的科舉打對台,隱藏於深山中。明清則因為政府將書院納入科舉必經之所,從官學或書院出生者稱為生員(類似唐代科舉的生徒)。有些書院不被收買,也有批評時政如東林書院。所以要以例子幫助記觀念,不要只讀觀念,會很空洞。因為所有的觀念整合,都來自事件的發生。
 
Q:鄉里公約我只記得到後來,明朝嗎?開始結合官方勢力。
宋代的鄉約才最具理想性,如同宋代書院一般。他是宋儒在社會的實踐,政治上有王安石,社會上則有歐陽修的族譜,朱熹的社倉,呂大鈞的鄉約,這些知識份子討論了心性修養後,落實於民間,為儒學紮根盡一分心力。
明清的作法都很制式,由皇帝頒發聖訓幾條,讓大家背誦實施,如同青年守則,已經失去當年共同擬定的精神。
明朝王陽明則以下鄉講會,談每個人心中找到的那份良知,所以大家可能是聖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單兆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