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稅制和兵役這兩項也讓我很頭疼。
我發現我好像不應該只記:唐朝:租庸調+府兵制+均田  之類的,
考題好像都會考,稅制改革導致的社會現象。

A:
很好,歷史的重點之一是變遷影響。
中國史上稅目大分2種:資產稅(土地商品)和人頭稅(人口)。
稅制也大分兩種:唐中葉以前的租庸調,以後的兩稅法。
 
租庸調的精神在井田已經出現:種什麼,繳什麼,如米粟絲麻就是資產稅;替貴族服役就是人頭稅。漢朝的私田抽稅,也基於此概念。魏晉南北朝則逐漸出現租調這名詞,到唐朝完成稱為田租,丁庸,戶調(指抽稅的單位)。
 
但這是農業社會的產物,唐朝已經面臨無田可授,繳稅麻煩,稅制不合理的窘境,拖到唐德宗時楊炎改制為兩稅法(稅目一樣有資產和人頭,只是換成錢),一直用到清末。只是歷代有些修改,所以名稱琳瑯滿目,如明朝中葉合併3種一條再平均計算,稱為一條鞭法。
 
兩稅法的精神:符合時代以貨幣,而不是以物易物的商業行為,方便政府收稅,方便商人繳稅,農民則因為繳稅期間米價上漲而變相加稅。它的進步性是:人頭稅的不合理逐漸修改中,從王安石的免稅法(庸,可以用錢代替),到一條鞭法,到清代的攤丁入地(將丁攤入地中,也就是家中無田者,不必再繳丁稅),終於完成取消人頭稅。人頭稅的不合理是懲罰貧窮,窮人家子弟已經因為人手眾多,無以維生,還對每一個人課稅,我們現在的所得稅,只對資產課稅,還對必須撫養的人數有一定的免稅額。
稅制很有趣,把它想成實際狀況,你是政府?還是百姓?觀點不同。
 
兵制:大分為徵兵(義務)和募兵(職業),大體上兩者並存。
但每一朝代仍有主流兵制,且名稱不同。且名稱相同,也有意義不同者:
漢徵兵,唐部分徵兵稱府兵,都是在家鄉附近冬閒時訓練,唐朝還需要財富中等人家子弟,所以稱部分。他們平日耕田,所以是兵農合一。因為平時與家人同住,可以歸戶部管理,稱為兵民合一。
西周的府兵則是借用胡人的編制,胡漢混和的募兵,是職業軍人,隨軍隊調動,所以戶籍無法歸入一般戶政,只歸兵部,稱為兵民分籍。
明朝衛所兵制,選軍區子弟為兵,且世襲,是特別的世兵制,魏晉世族的部曲也世襲。是兩個例外。
至於清朝的八旗綠營鄉勇團練都是募兵。漢武帝打匈奴也需另外募兵。東晉為了對付苻堅大舉南侵,在北府(揚州)所招募的北府兵,也是募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單兆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