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Q:近代史考得真兇。

A:
由近及遠,略古詳今。這是課綱的策略,在有限的時間下,哪些一定要學。
 
Q:而且,是我的錯覺嗎?它的考好像都是問「立場」。

A:
歷史學的立場:是指作者所寫的敘述立場是站在那一邊的。
這裡妳問的立場是:外交角度。應該是指兩次大戰吧。
記得外交政策隨政權轉變而轉變,也隨國家利益而走,沒有一定的準則,必須參考時空背景:如台灣兩黨執政,對外立場就不同。但同樣是國民黨,是兩蔣時代,李登輝時代,還是馬英九時代都不同。
 
俄國在一次大戰最初是帝俄沙皇政權,因為大斯拉夫主義主義和德國奧地利的大日耳曼民族對上,屬於協約國。基本上一戰是帝國主義分贓不均的結果。
但1917年俄國變成蘇聯(共產政權)打出和平口號退出。
 
(請畫一張各國位置關係圖,才能讀懂以下說明)
二次大戰初,1937日本首先侵略中國,所以蘇聯幫助中國,抵抗日本獨佔中國的利益。1938德國(已換成納粹,不是德皇威廉二世,也不是威瑪民主共和國)為了讓自己的侵略不至於兩面作戰,所以與俄國密約互不侵犯。俄國也擔心日本和德國聯手,使他兩面作戰,所以也與日本簽互不侵犯。
1940德國西線作戰大勝利,決定破壞和約目標東線的俄國。
1941年9月德(希特勒)日(軍政府,原來的和平政府被推翻)義(墨索里尼)簽訂反共軸心公約,目標就是共同抵制蘇聯。此時中國為反共的蔣中正,此時才對日宣戰。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加入戰局,使得反軸心國歐亞戰線整合,所以蘇聯與英美合作規劃各種戰線(各種戰爭期間的會議)。
總之,本來自由主義的英美,法西斯主義的德義,共產主義的蘇聯,都是對立的。但因為法西斯主義的擴張,使得另兩個主義暫時合作,等到第二大戰結束,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重新對立,成為冷戰。
稱沙俄(帝俄),蘇聯,俄羅斯意義都不同。人文學科注意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為什麼和這個國家結盟、為什麼參與或不參與這個會議、戰爭......
其中我覺得俄羅斯的變化最奇怪了。
 
Q:我課本+兩本課外書(來不及看台灣)都看過一遍了(是的只有一遍),
只是也許太匆忙了,似乎沒有記牢。

A:
其實沒人知道幾遍才夠。盡力而已,時間多少讀多少,反正讀的也會忘,大家都差不多。
台灣史近來是顯學。
有題目不會寫,是正常。我讀了一輩子歷史,還是很多不知道呀。
這樣會不會比較寬心。理解可以幫助記憶。如同上面的稅制和兵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單兆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