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些是史前文化的分期,
我讀到的是以「地質年代、生產方式、居住型態、工藝技術」分期。
這是內容分段,不是歷史分期。歷史分期是指:舊石器,新石器...,這是以工具分期。
日治三階段,則是以統治特色分期。
 
讓我很困擾的一件事是,書上的敘述都是用「距今xx年前」,
距今=西元前+西元後,而今天也不過西元後2009年。習慣上,舊石器用距今,新石器用西元前,因為最早的新石器距今約1萬年。對史前我們都用推估的方式記年,正負差距2000年以上,所以西元前後已無意義。
這是由「地質年代」來看嗎?
我好像已經習慣了「西元」紀年的方法。
是因為當時沒有文字紀錄?
而且年代差距比較大嗎?
 西元,是以耶穌誕生為基準。有文字以後的歷史太短,所以千位足夠。
 
另外,有些東西我銜接不起來。
舊石器時代是一個系統,這時亞洲大陸和台灣島仍相連,
其實對歷史而言,舊石器可以跳過不讀。
因為歷史是研究真人的生活,而舊石器並未進入文明,多是猿人的生活。

 
強調台灣與大陸相連,是兩岸關係議題所衍生的研究。台灣在舊石器時與大陸相連,所以新石器初期的大坌坑文化遍及台灣與華南。但海峽隔離越久,兩岸的文明差異逐漸出現;台灣的新石器時代,也逐漸出現地方特色。兩岸相隔後,仍然透過海峽聯繫,所以台灣有些文明是大坌坑逐漸演化出來,但有些則來自大陸,如圓山文化。

 


(接下來斷掉了)
新石器和金屬器是一個系統,
兩者是不同系統

新石器中期在書上還有圖,有各個史前文化的互動,
但接下來直接跳唐宋:
漢人和金屬器時代的某些文化有商業行為。
 
這大斷層發生了什麼事?
仔細看台灣的新石器文化時間多用距今,有點自欺欺人。最晚的才距今1000年,即西元後1000年,正當唐宋時期。
 
 
另外,南島語族怎麼和史前文化銜接起來?
除了猜測金屬器的某些文化可能是平埔族的祖先之外......

目前只知阿美族可能是靜浦文化的後代,凱達格蘭族可能是十三行文化的後代。所以不一定是平埔族。平埔與高山只是納稅或居住地的不同而已,都是南島語族。
 
每一個地區的前後文化,不一定是有關的。就像在忠班教室的來來去去的人們,不一定是有血緣關係的人。
書中的高山族就忽然冒出來了。
 
這好像可以連結到另外一個問題:
「原住民」是誰?
我想到老師說的二元對立問題。


想得好。因為漢人進來,而有了先來後到的問題,歷史學者有人主張應該叫做先住民,因為還有比他們更早的史前人類。但政治上,選擇使用原住民一詞。
原住民包括高山和平埔,這種分法並不好。這是日治學者的分類,現在已經不用。因為高山族中的阿美、卑南、魯凱、排灣都住在平地。達悟族人住在蘭嶼島上。還有些高山族,其實原來住在平地,因為平埔族進來,而進入山區。有些則本來住山區,有些平埔族,本來住西部,因為漢人進來而移到東部...

 
我寫到一個題目:
馬來─波里尼西亞的矮黑人是台灣真正的主人之說,
曾引發原住民的激烈抗議,目前台灣原住民有十二族,
但是在此次的抗議中,各族原住民並非標榜各自的族群稱謂,
而是以捍衛「原住民」此一集體稱謂自居。
請問:「原住民」在此所具的真正意涵為何?
(A)「原住民」概念的運用是為了奪取政權,把執政者趕到大陸
(B)「原住民」取代了各族的稱謂,顯見他們已融為一族,喪失個別性
(C)「原住民」意指最早居住在台灣的住民,用客觀事實加以論證即可
(D)「原住民」伴隨著歷史文化的社會脈絡,使其產生強烈的民族情感與自我任同
 
就題目敘述的情境下,似乎只能選擇D。
對於這個選項我有個疑問:原住民的「民族情感」指的是對哪一個「民族」產生的情感呢?
與漢人區隔的民族,畢竟他們都不同於漢人,而屬於南島語系,我們是漢藏語系。
 
而如果抽離這個情境,單問:「原住民」指的是?
那好像得選C。
沒有客觀事實,所有稱呼,都是為了與他者區隔。
稱他們什麼族群,也是人類學者的一種主張而已,以每一族群自稱「人」的發音而命名。所以本來日本學者稱雅美人,後來改稱達悟,因為他們人的發音是達悟。

 

但我是不是不可以把名詞抽離它的時代背景?
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原住民」也會有不同的意義是嗎?
是,如果你看到一個文獻用原住民,絕對是1990年代以後的產物。如果用生番熟番,一定是清代。如果用蕃,一定是日治。
也就是說,同樣是「原住民」,可以指不同群人;
但熟蕃(這是錯字,清代沒有草頭,日治才有)、高砂族、山胞指的卻又是同一群人?
不一定。因為分類標準不同,不可代換。
清朝以納稅與否,分別生熟番。日本則根據語言文化分類,但今天更深入的研究認為這樣的分類仍然不對,所以乾脆分別稱13族。
像太魯閣族,原來被分類為泰雅族,但他們抗議,根本是不同的語言文化,所以還給他們一個名稱。
又,撒奇萊雅族,也分自泰雅族。
又,在魯凱與排灣交界處,有些部落認為自己被歸類錯誤。
原住民變成化繁為簡的好方法。
 
還有,喪葬儀式的意義是?
如屈肢葬、直肢葬,看起來不像是社會階級的表現,
是有來世、宗教觀念嗎?
人類的儀式本來就各地各族不同。我們無法探究他為什麼用此種葬法,但知道此種葬法意味他們比較相近。
 
寫這段的題目會碰到的問題大概是:
我背不熟各個文化對應的時期,
還有各族原住民的特殊文化、祭典、社會組織。
以父系、母系,或有貴族、無貴族來比較,容易歸類。如泰雅、布農都住深山,打獵為生,是父系,組織型態就比較類似。阿美、平埔住平地,是母系。魯凱有些人頭上有百合花裝飾,有些則無,顯然有階級。最好看著圖和表,可以幫助你全盤瞭解。
 
關於這一節,參考書上給的幾段史料是:
陳第東番記節錄、荷蘭的康第紐斯「台灣島志略」節錄、
西班牙神父艾斯奇維的文字紀錄節錄。
 
等我研究研究再來和老師討論。:p
 
 
天啊這種唸書方式真是瘋狂!!
可見得即使讀百遍,還是不夠的。因為只讀一兩本,我們通常要讀同類型的書幾十本。研究者就更辛苦了。
總之,高中課文是最貧乏的書,不值得一讀再讀啊。
那麼只讀一本經點好書,是否足夠?當然不夠。一輩子也讀不完,否則幹嘛出那麼多書?

每一本書只談到一部份,如同瞎子摸到象的一部份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單兆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