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玲說下的好標:在歷史教學的策略進程上,台灣仍屬手工業,英國已經進入工業革命,相差30年。

98/11/7-8二天,三峽國家教育研究院的工作坊裡,由Dr. Shemilt(英國倫敦大學) 談因果解釋 和 Dr.  Blow (英國里茲大學)談變遷與發展。都是觀察學生學習的進程模型,30年的研究,從最困難、需要精益求精部分開講。誠懇的對談和邏輯清楚的學習單,令人瞠目。

原來自以為是的土法煉鋼,怎敵步驟程序皆井然的教學策略?

剪輯第一天筆記精華:

Denis Shemilt,〈學生對因果概念的認知〉

英國學生必學關鍵概念:時序傳統、變遷發展、原因後果、歷史解釋和詮釋(多元性不在其中)。

政治壓力要求歷史在經濟社會上有用,回應是:有用可以直接教,至於知識形式概念(第二層次先進的、證據解釋因果、策略經營)更需要有效教導。

學生擅長寫讓人印象深刻的答案,追問下其實不是真的瞭解。

英國學生因果解釋的六個進程模型:Level 1-6

Level 1:從描述來解釋:用因果語言描述,用記憶寫出因果關係。

 Level 2:從作用和行為解釋:認為事件=行動,認為是某人的所作所為造成此事件的發生。有人類行動者(如領袖)、有非個人行動者(如命運、運氣),把因果視為常數的單子(monadic)操作,而非連結的雙子(dyadic)。

Level 3:使用意向性(推測行動者的動機)和因果(分析事情的目的和手段)兩種解釋,任何事件可能是其他諸多事件的因或果。視因果為機械式的、單行道。

Level 4:從實際可能的事件來解釋:視原因為事件的必要條件,但尚未到達充分條件。能將事件看成大集合,並由特殊案例組成次集合。e.g.認為二戰是大套組的重疊。

Level 5:從情境來解釋:瞭解即使具備同樣條件和導火線,歷史也不會重演。

Level 6:因果關係即是理論性的建構。大規模現象的解釋,比特定時空現象的解釋更可靠。

學生將先見(日常經驗、通類性的誤解)帶到教室,須先破解迷思,逐步推進,而不是直接教正確的理解。

1-3層的學生,應先重概念思維。

2-4層,要幫忙區隔行動理由和事件原因。

3-5層者,給予短時段和長時段因果問題。e.g.為何二戰會發生?為何美洲不在5世紀或15世紀被中國人殖民?

4-6層者,使用類比和平行、圖表和具體模型、悖反事實思想實驗(沒有發生)、後設性認知的察覺。

評量的錯誤應被顯露,而不是掩蓋與評分。

評量應該呈現問題、困惑與兩難,不讓學生有寫下自以為是的機會。

非選題的書寫,才能提升學生的程度,恐懼處理「未定」是自然的,但學生需要面對的未來,就是未定的。

如果要出選擇題,可以追問:為何選A,不選其他?

學生是頑固的,在低層次是舒適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單兆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