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學測的歷史題,有幾題我有疑慮:
 
35. 一位學者認為: 政府與人民間原有契約關係, 政府應當保障人民的生命、自由
和財產,才能獲得人民的認可,其統治才有正當性。如果政府不能善盡其義務,
人民便可解除契約。我們如何理解這種理論?
(A)柏拉圖的理想國理念, 主張國君應當為民服務
(B)洛克提出的政府學說, 主張人民可以推翻政府
(C)法國大革命時的人權宣言, 認為世人都應平等
(D)威爾遜提出民族自決論, 認為自由為基本人權
 
答案是B,我也選了B。
但題幹是盧梭的民約論不是嗎?那是否選C也可以。
只是C選項提了「認為世人都應平等」,感覺就在叫我不要選它。XD
洛克在1689年寫政府論兩篇,就是看到親見英國光榮革命(1688)的經驗,提出政府與人民存在契約關係,可以合作撕毀重訂。盧梭繼續宣揚其理論:提出公共意志(common will)是訂定契約的準則。他們二人都認同民主,內容則盧梭更深厚。所以此選項沒有盧梭,以免雷同度太高。
 
 
39. 作家撰寫家族的歷史時, 寫到: 「父親於1900 年出生在一個海港城市中, 城
中到處是商店、市集。家鄉早在1888 年時就出現了電話設備, 1903 年時有軌
電車開始運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 家鄉受到戰火波及, 1943 年起盟軍
就持續轟炸, 城中大部分的房舍都毀於戰火, 死傷無數。」這座城市應當是?
(A)德國的漢堡 (B)中國的上海 (C)印度的孟買 (D)臺灣的高雄
 
答案是A,就是我第一個刪掉的答案。orz
 
這題我判斷的關鍵字是:海港、1888電話、有軌電車、二戰盟軍轟炸。
看來我地理沒學好,我覺得德國是內陸國,也沒細想她其實也濱海就直接刪掉。
盟軍我想到的是三國同盟,又沒顧及題幹敘述是二戰,
更何況就算是一戰,「盟軍」也未必說得就是三國同盟對嗎?
看來是亂抓關鍵字,不好好看清楚考題的惡果。
但是,到底才是選漢堡的決定性敘述呢?
關鍵字是盟軍轟炸。只有AD是被盟軍轟炸,因為台灣為日本土地,德義日為軸心國。C印度是英國殖民地,B中國與盟軍並肩作戰。德國當然有靠海的城市,靠北海和波羅的海。台灣在日治時期也沒有電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單兆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