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禮36

  1. 神話的情節看似荒誕不經,卻是認識古代文明的重要線索。有的神話是用來描述民族的起源,下列哪些屬於此類?
    (B)
    姜嫄無子,踏過大腳印,居然生子,是為后稷,牛羊鳥獸護育之---答案有選這個,但我看不出來有起源的意思,請問如何看出?
    (D)
    女媧煉製五色彩石補天,並以神龜四足將天撐起---答案沒有選這個,但我覺得有起源的感覺所以就選了,為甚麼沒有呢?
    起源是指祖先怎麼產生,B就是說姜嫄怎麼生下周朝的祖先。D則是天破掉的問題,與民族起源無關。課堂上同學討論下列兩則資料:資料一:《史記》〈五帝本紀〉整遠古以來傳說,建立「黃顓頊帝嚳舜」前後一脈相承的系列。資料二:某個先秦時期的傳說記載:「堯,西土之人;舜,東土之人。」請問:關於以上資料的討論,哪些同學的說法合理?
    (A)
    甲同學認為〈五帝本紀〉雖然不是原始資料但經過史家的採擇,可信度應無疑問---答案沒有選這個,但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的確有過濾了,為甚麼不能選這個呢?

司馬遷仍然犯了中原中心論的問題。(當然這是今天考古之後,人們的認知。)


(E)
戊同學認為目前考古資料顯示古代文明是多元並進發展的,司馬遷看法與此不符---答案有選這個,但若不符為何現代我們還採納這個順序?難道司馬遷沒有過濾完全嗎?或是他分析錯誤?
對司馬遷我們不能過於苛責,那漢代人的思維。


3.
「既破我斧,又缺我(方形的斧)周公東征四國(管蔡商奄)是皇。哀我人斯,亦恐之將。」---此句話為何出自詩經?是在敘述哪一件史事呢?
周公東征。以四字為一句,是詩經的筆法。史記是散文。


4.
學者指出:許多新資料僅能補充現有的歷史研究,但偶爾會有大批資料出現足以讓我們對某一時期有新的認識。以下哪些新資料最可能讓我們對某個時期的歷史有新的認識?
(B)
湖北出土的簡牘,足以改變我們對秦漢時期楚文化的認識---甚麼是「湖北出土的簡牘」?為甚麼答案要選這個呢?
(D)
蔣介石日記的公布,足以改變我們對抗日戰史的看法---我選這個,為甚麼不足以改變呢?
其實這類型的題目每次看都似懂非懂,老師能教我們如何選對這類型題目的答案嗎?一些訣竅或甚麼的
此題關鍵是:「大批資料出現足以讓我們對某一時期有新的認識」,現代的資料因為媒體發達之故,早就為眾人所知,某些資料只是補充說明而已。但上古資料遺失甚多,需仰賴考古出土者。如湖北出土的簡牘等。


5.
「周鄭交質」「齊桓公尊王攘夷」「魯國三桓」「三家分晉」可反映何種歷史變化?
(B)
諸侯權力上升,權力凌駕周天子。在國內卻受制於某些強大貴族---是卿大夫造成的嗎?那時貴族不是沒落了嗎?

貴族沒落是漸進的過程。春秋時代,很多諸侯犯上,取代天子的功能;戰國時代,則是大夫取代諸侯者多。


「周鄭交質」是甚麼事件?

周天子淪落到必須與鄭國(諸侯)交換人質,可見封建秩序崩潰中。


「齊桓公尊王攘夷」和「在國內卻受制於某些強大貴族」有甚麼關係嗎?

答案:見B
「魯國三桓」又是甚麼事件?

魯國三家大夫稱為三桓,也就是大夫取代諸侯的例子。


6.
兩位學者各自根據其閱讀史料提出對和代社會型態的看法甲學者認為漢代是地緣社會聚落內部的血緣聯繫不強乙學者則認為漢代是血緣社會聚落內部同性的力量強大。我們應如何理解兩位學者的差異?
(D)
古代地域社會間差異甚大,不應該只有一種社會型態---這個選項說「古代地域社會」不就間接承認甲學者是對的,乙學者是錯的嗎?看不太懂這個選項表達的意思。
甲學者看到地緣,乙學者看到血緣,因為他們可能收集的地區不同所致。古代社會正在成型中,一致性不高。


7.
「匈奴入寇與高祖的平城之圍」---指的是哪一件事啊?

上課說過的。漢高祖剛上台,匈奴進攻,他想解決匈奴問題而親征,被圍於平城(今大同附近)


「呂氏對匈奴國書的卑辭回應」---呂氏是指誰?甚麼叫做「對匈奴國書的卑辭回應」?
也是上課說過的。漢高祖死後,冒頓單于致書呂后:建議鰥夫與新寡可以結盟,呂后即使強悍,也因為國力不足,只好寫卑微的回書,嫁公主給單于,並贈禮。


8.
多數人認為某時代的儒學已失去創造力,但也有人認為:「此時代的儒學也許思想層次衰落了,但規劃政治組織和統治政治的治術方面卻大獲全勝。」請問此朝代為何?
(A)
秦漢 (B)魏晉 (B)兩宋 (D)明清
老師的回答:儒學衰弱,只有魏晉南北朝,此時玄學為勝。但均田、府兵等制度都創始於此階段,成熟於唐朝。---均田、府兵等制度和儒學有關嗎?因為題目「規劃政治組織和統治政治的治術方面卻大獲全勝」感覺像是儒學獲勝。
規劃的政治組織指:均田制,府兵制等治術,儒學是思想,怎會一樣?


9.
曹操實施屯田;孫吳爭討山岳;諸葛亮深入西南山區。此三事的共同背景為何?
(A)
漢末大亂人口流徙,戶籍掌握不易,各政權都欠缺勞動力---這是答案
(C)
三國政權秉持著秦漢以來的帝國思想,表現出擴張性---為甚麼不能選這個?
曹操屯田許昌,是在河南境內,安頓流民的作法。所以不是擴張。


10.
唐太宗撰<<氏族志>>為何是針對山東郡姓,而不是僑姓?
老師的回答:僑姓是喬遷南方的大族,統一以後,就沒有這個稱呼了。太行山以東的世族,即使政治地位衰弱,但仍有社會地位,唐朝皇室屬於關隴集團,山東世族仍不屑與之為伍。---我想問的是,太宗除了針對山東郡姓,難道沒有想針對關隴集團,削弱世族的勢力嗎(就算自己也是關隴集團的)

唐太宗自己就是關隴集團(西魏、北周、隋、唐的統治者都是)
11.
有關唐代經濟活動:(E)元和年間,收酒茶鹽等稅總三千餘萬---唐朝那時有發生這種事?!

元和是唐憲宗的年號。這些稅收,證明唐代經濟的發達。


12.
某朝代的君主不信任宗室,採取削弱同姓諸侯的策略,最後,皇室因孤立無援而為權臣所篡---曹魏
老師的回答:曹魏沒有分封同姓宗室,被司馬家所篡。---不能選西漢嗎?漢朝某位皇帝不是也有削諸侯而引發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在景帝時,只亂了三個月,漢朝並未亡國。後來的皇帝是漢武帝,之後還繼續了200年。


13. (
圖在歷史學習手冊的p.35簡答第2)
右圖中甲乙丙三種不同的頭符號表是中國歷史上三次較大規模人口移動。請問:
(1)
次序是:丙


甲:清人口壓力大而移居邊區或海外---這我懂
乙:靖康之禍之影響---靖康之禍為何會讓中原的人遷來南方?

金兵進入開封,佔領整個北方,宋室南遷,稱南宋。
丙:永嘉之禍之影響---這我也懂
還有我想問的是,該如何從它給的圖上得箭頭來判斷是屬於哪次的人口大遷徙?我甲乙丙三個圖上的箭頭都和所屬時期兜不起來

丙:由北往南,但多在黃河境內。乙:由黃河往長江,更晚。甲:由內地到邊境,更晚。移民由內向外,所以可排出次序。


14.
文學家批評當時的考試制度使士人講究雕琢堆砌的文詞,他們主張文學應著重表達作者從經典中獲得的理念。---為何是唐代?
考試,一定指隋朝以後的科舉,考詩詞文學的是唐代,所以唐詩最盛。宋以後,已經建議要考經義(五經的義理,即所謂經典),比較實用。不過,這樣的說法,應該出自宋人。唐人大多不覺得有何不妥。


15.
歷史劇「七世紀商人李生傳奇」被批評其史實錯誤,請問下列哪個場景是正確的史實?
(C)
李生在廣州經營奇珍異寶的貿易,接觸的商人包括阿拉伯人---為何是在廣州?商人不應聚集在長安嗎(尤其是外國人)

這是海上貿易,所以阿拉伯人從波斯灣前來。若陸上貿易,才從絲路。


(D)
李生到漳州經營海外貿易,將中國的絲織品運往呂宋島銷售---答案寫明中後才在漳州經營海外貿易,那唐朝不是也有海外貿易嗎?在哪經營呢?
唐朝:揚(州)一益(州)二,即揚州(江南)最繁榮,其次益州(四川)。越後面的朝代,越往南方發展。


16.
「那段時間,人們無分貴賤都愛穿胡人的服裝,~,有識之士對戎俗的流行深不以為然。」請問此段資料的作者是在哪一個時期描述哪一個時代的社會風氣?
(D)
在安史之亂之後追述安史之亂前的風氣---為何特別說是安史之亂後?
關鍵是:深不以為然。開始反對胡風,是在安史亂後。之前,唐人非常喜歡胡人的文化,經常模仿。


17.
關於唐朝的對外關係:
選項有提到「金城公主」---請問她是誰啊?

唐中宗的公主,跟文成公主一樣,與吐蕃首領和親,有維繫外交的重要使命。
還有為何吐蕃的強盛會成了唐與大食間的屏障?

看地圖。吐蕃擋在唐朝和阿拉伯帝國(古稱:大食)之間。
另一選項還有提到「唐與突厥的絹馬貿易」---但是這個選項是錯的,他們沒有所謂的絹馬貿易嗎?絹馬貿易又是甚麼呢?
唐與回紇,上課講過。唐朝採取「聯回制吐」策略,拿絲綢換回瘦馬病馬,只因有求於回紇。
18.
南朝君主信佛教的比例較多還是信道教的比例較多?「鳩摩羅什」是誰?「佛國記」的內容是有關甚麼的?

南朝君主多信佛教,以梁武帝最有名。北朝君主也有信佛和信道者。

鳩摩羅什:北朝西域高僧,翻譯佛經,以流暢著稱。

佛國記:東晉高僧,印度取經後,所寫的見聞。

 

如果你只是不懂某一名詞,上網搜尋即可。比打一堆字要快,練習自己先找答案,找不到再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單兆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