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一個十九世紀的帝國在非洲佔領過大片殖民地;阿爾及利亞,花了8年時間,在1962年脫離獨立。留下法語、天主教,也留下影響和傷痕。

1991~2002的內戰,是殖民地伊斯蘭基本教義派的崛起,向腐敗政權挑戰,向外國勢力挑戰。1996年這群在阿爾及利亞小山區的8名法國修士,跨越教派的,把對上帝的奉獻,也獻給阿拉的子民。

    天籟般的聖歌與真實人性的掙扎,讓人不但在戲院裡淚流不止,也在戲院外櫥窗下的文字前再度唏噓。

    修士的一天,晨也禱、晚也禱、急難時更是求助天主。看診、賣蜂蜜、砍木柴、讀聖經,甚至研究村民信仰的古蘭經、參與他們的宗教儀式,融入羊群,是牧羊人的責任。在平日,顯得理所當然。

    但面臨泛伊斯蘭教派崛起,被殖民的舊傷回來,生命受到威脅時,選擇繼續做個牧羊人,談何容易!祈禱的平靜,在暗夜的恐慌下受到考驗;領導者的判斷,在眾人協商時遭受挑戰;將一生獻給神,不必然需要將生命獻給神。

    導演和編劇的高明,在歌詞和歌聲中,也在對話、衝突、恐懼和堅定中。繼續服務?阿國政府官員不太友善的警告,這是法國人自食後果。離開村子?村民習於依賴。回到家園?家在哪裡?不如這裡的兄弟親!有了醫藥,治得了村民的病,卻無法解決自己的氣喘和衰老,當然,還得替游擊隊療槍傷、撫慰內戰中村民的恐慌。

    這是真實案件,結果早知,但過程中人性真實的掙扎,才是經典。對不同教派的人們,施予同樣的大愛,更是難能。得到凱撒大獎,實至名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單兆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