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因為樂曲高亢,因為歌詞深刻,因為聲音美妙,因為故事動人,因此能振奮人心,也能讓人歡笑、賺人熱淚!

 

    賽德克亞族的族長歌聲,搭配回到祖靈的呼喚,遙遠的、壯烈的,卻不煽情,情不自禁的潸然淚下。對日人的暴行輕描淡寫的控訴,反而彰顯另有日本友人的義助,否則沒有《台灣民報》的內幕突破,霧社毒氣事件無法國際曝光,導致日本總督石塚英藏下台。這是有意在原住民女子被日本警察欺騙的故事中,外加被遺忘的關懷面。

 

    很少有一位英雄,藍(國民黨)綠(民進黨)紅(共產黨)皆能為用。渭水一定無法逆料,未來台灣的政治局面。但他一定能夠理解,政治理念的分歧本是常態。林獻堂也因為無法認同對抗資產階級而分手。事實上,更早的分裂在1927連溫卿等人,讓台灣文化協會中的右派退出,成為左派的新文協。而後,左派再分出更左的共產黨。退出的右派再分出中間偏左的蔣渭水「台灣民眾黨」,林獻堂則支持「台灣地方自治聯盟」成為右派。在政治光譜上,各人找到自己的定位,但也可以隨時因時空的轉變而游移,這才是民主社會的可貴。自由主義者,應該稱為「與時俱進」者。認識時空環境,願意修改自己,不一味固守已經過時的理想。

 

    藍營喜歡蔣渭水,因為他被當時人稱為「台灣的孫中山」,他的政黨仿用中華民國國旗,訴求自由的青色和鮮血的滿地紅,他愛用漢文,自稱中國人。綠營喜歡他對抗威權體制的自由主義精神,啟迪大眾文化的普世價值。紅營則喜歡他後來的工農(台灣工友聯盟)走向,雖然他用的黨旗不是紅星而是白星。

 

    歷史的有趣就在這兒。同一件事或人,選擇自己想聽的、想看的,都可以得到滿足,開啟另一種詮釋。而且弔詭的是,不論向左走、向右走,都想救台灣、救中國。然後,百姓就在左右中被迫擺盪。

 

    150分鐘的劇本裡無法鉅細靡遺,但歌詞中照顧到許多層面,也爬梳了許多史料,有新聞、報紙、獄中日記、輓聯,大時代的故事在人物的生活中更鮮活。開場時,渭水的紅粉知己陳甜在大稻埕的慈雲寺以老年之姿讀信,40多歲得病身亡的蔣渭水,則以青年之姿唸信,中場時,才告訴你這是一封來自獄中的信。導演的手法是高明的。

 

    詩人江自得也曾以1923的治警事件為題,寫下〈那些天,蔣渭水在牢裡〉:

               太陽仍沒出來

        冷靜靜,寒凍凍(獄中日記摘錄)

        鄰房的聲聲哭泣

        像我憂傷的血液

 

        獄吏的吆喝又起,黯夜又降臨

        我撿拾窗口洩下的薄薄星光

        在心中點燃起一簇沉靜的火焰

       (摘自:陳芳明,《楓香夜讀》,聯合文學514,2009,pp.54-55)

 

    殷正洋的歌聲無庸置疑,適合扮演高亢的鬥士;洪瑞襄的百變聲音,可蒼老、可年輕、可智慧,抱著渭水去世的那場戲,她哭得不能自已,坐在最前排的我,見到她在接受觀眾掌聲不斷時,依舊淚水滿眶、不斷吸氣。在首部曲《四季望雨》中,她飾演鄧雨賢的情人歌手,有更多的戲分,看來過癮。至於飾演愛上原住民女孩、渭水友人的日本人,歌聲是纏綿悱惻的,選角成功。當然,更令人驚艷的是原住民的悠揚歌聲與致死不渝的勇士舞,臨終仍不斷抽刀向前,直到倒下。這場舞蹈,震撼莫名!

 

    時間已晚,滿場的掌聲依舊不斷,鞠躬再鞠躬之後,殷正洋說:請大家告訴好友,明天還有一成票。…令人感傷!假使你錯過了,請買日後出版的DVD,用力支持需要投入很多人力心力物力的藝術文化。

 

                       (台灣音樂劇三部曲:四月望雨、隔壁親家、渭水春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單兆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