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陳芳明教授真能反省。

昔日的優劣二分:男人優女人劣、白人優有色劣、西方優東方劣、漢人優原住民劣...
文藝復興後,西方開始書寫世界史,以上處於劣勢者,都缺席。因此我們學習的世界史,只有西方、只有男性、只有漢人...。史家只書寫自己看到的。

今日應以多元差異性取代:公平正義應大於一切
原住民的經歷,讓我們更加留意新住民
性別議題應遠超過(民族主義):包括中華民族主義、台灣民族主義的激情都是定於一尊的封閉性。
宗法社會的長幼有序,也可以重新思考:年齡只能創造老人,不一定具備智慧。(身為老人的我,也該隨時惕勵啊)

日本明治維新將儒教倫理做了改革:劃分
誠意、正心、修身、齊家:為私領域,是教養學
治國、平天下:為公領域,是實學。

大航海時代,地球是圓的,聖經需要重新詮釋,也同時開啟了世俗的詮釋,即文學批評。

張灝的書,幽暗意識與民主政治:認為西方的原罪,讓他們謙卑,改造人性的缺陷,需要強大的法治。人人不足,所以公平,而有民主。擅長理性批判。
東方則認為人人可超凡入聖,個人的道德修養即可自足,不需政治規範,易流於道德審判。

分類、定義,容易二分,非此即彼,何以不依違兩者之間。
所以台灣人的定義是動態的,內容永遠具有彈性。

台灣人不必然瞭解台灣。我們該省思的是:別複製帝國主義的二分思維,在我們的內部殖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單兆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