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因為做事認真負責、一板一眼;製造汽車,領袖群倫;發明物件,耐操耐用;科學成就,如量子論的普朗克、相對論的愛因斯坦,修正了300年來的牛頓古典物理學。因此,刻版印象他們是理性的民族,法國則是浪漫的族群。殊不知,理性主義的大本營在法國,浪漫的狂飆運動則在德國。

舉事證為例,最能破除刻板印象:

從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加入合唱團讚頌席勒天門大開起、重現巴赫(巴哈)的孟德爾頌、

魔彈的射手韋伯、音樂文學家舒曼(妻子為名鋼琴家克拉拉)、與巴赫、貝多芬齊名3B的的布拉姆斯、

尼伯龍根指環的華格納,都是開啟浪漫、成熟浪漫的著名德國音樂人。

001K0Z0Oty6F8rcJjP725&690  

(圖1:尼伯龍根的指環DVD,拜羅伊特百年版,1976。內含四部劇:萊因的黃金、女武神、齊格菲、諸神的黃昏。2007年世界文物出版社的劇本,德文和中文對照本,中譯非常優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223ae60101ggsj.html)
 

以上只是19世紀,再往前追溯,巴洛克時代與巴赫齊名的韓德爾,也是德人。若再擴及日耳曼人,則有交響樂之父海頓、音樂神童莫札特、歌曲之王舒伯特。往後看,現代音樂先鋒的馬勒,也是日耳曼人。

 

1770~1780,最先刮起狂飆風潮的是,

唯心歷史哲學家赫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1744-1803)、

創造少年維特的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

詩人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

此運動之名,採自F.M.Klinger(1752-1831)的劇本"狂飆與突進"得名,所以此運動的表現多在文學和音樂上。赫德的哲學從歷史的角度思考,為黑格爾開創先河;

歌德以文學上的為賦新辭強說愁為愛情的浪漫;以出賣靈魂的浮士德,展現矛盾激情叛教的神秘色彩。歡樂頌的席勒,讓貝多芬用音樂開啟天門,展現高度的神的喜樂。

 

浪漫運動,是一種時代氛圍,感情澎拜、神秘傳說、愛國情結、異國色彩、宗教情懷、追念中古羅曼史。站在17-18世紀由法國開始啟蒙運動的對立面,盧梭率先發難,認為自然、情感才是更高的價值。流行於18世紀下半~19世紀上半葉的歐洲,又因為個別化、獨特性,所以表現于各國皆不同,

1789-99年的法國十年大革命,因為他國的阻撓而產生保家衛國的激情。1800年初,法國拿破崙大軍打遍歐洲,也激起各國的民族意識浪漫思潮伴隨著愛國情操也竄流各處雨果的"悲慘世界"(昔日中譯:孤星淚,而孤雛淚是狄更斯的小說Oliver Twist)所描繪,2012年的電影版悲慘世界,片尾主題曲:"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正是呼應當時愛國熱情的現代詮釋。

此時的中國,正被來自英國的馬戛爾尼大使認為,只是個"停滯的帝國"(年鑑學派佩雷菲特大作);此時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被俄國輪番攻擊,企圖奪取黑海出口;歐洲民族主義開漲之際,也是帝國主義壯大時,一刀之兩刃。

 

日耳曼的政治運動,不是政體型態的選擇,而是民族是否統一的爭論。相對於英國和法國而言,當時的日耳曼民族是分裂的。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馬丁路德以日慢語聖經奠定德文的堅實基礎,19世紀以普魯士、奧地利為首的領導權爭議,文化上,學者積極建立日耳曼的淵源與傳承:

文學上,格林兄弟搜集日耳曼民間故事,從1812年到1857年,共出版了400則故事+傳說,成為全世界兒童的床邊故事,如白雪公主、糖果屋、灰姑娘、布雷門(不萊梅)樂隊、小紅帽、穿靴子的貓...,這些伴隨著我們成長的故事,也讓日耳曼境內各邦藉由民間傳說的文學力量,凝聚自己是同一民族的想像。

Grimm  

(圖2:第一卷《兒童與家庭童話集》(1812年)的卷首插畫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Grimm%27s_Kinder-_und_Hausm%C3%A4rchen,_Erster_Theil_(1812).cover.jpg)

 

經濟上,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1846,不是音樂家Franz Liszt,1811-1886)提倡的民族主義經濟學說,以關稅同盟的方式串連日耳曼各邦;

政治上,拿破崙的重組、北部邦聯的率先結合、俾斯麥的三場戰爭,終於德國在1871年得到統一。

650px-Deutsches_Reich1  

(圖3:1871年統一的德國。藍色為普魯士王國,當俾斯麥完成統一時,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同時是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根據哈夫納,"不含傳說的普魯士"一書的說法,當德意志國(Deutsches Reich)出現時,普魯士王國逐漸消失,俾斯麥是德國功臣、普國罪人。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Deutsches_Reich1.png)

所謂"德意志國"(1871-1945),涵蓋三個階段的政權:

1. 1871-1918參與一次大戰的德意志第二帝國
2. 1919-1933戰間期的威瑪共和國
3. 1933-1945發動二次大戰的納粹德國(第三帝國)

中文將Deutsches Reich,翻譯成德意志"帝"國,是忽略了威瑪時期。(第一帝國指神聖羅馬帝國962-1806)。

 

如果只談浪漫的德國,擺盪又太過頭,因為以下哲學家的思辯能力,又展現德國人理性的一面~一個哲學大國:

發明微積分的萊布尼茲;調和笛卡兒理性和培根經驗的康德大師;

唯心辯證的黑格爾,將人類歷史分為三階段,一個人得到自由的君主專制、少數人得到自由的貴族共和、所有人得到自由的日耳曼精神;

唯物共產的恩格思、馬克思,在20世紀的實驗,掀起世界政治的對立狂潮;

而現象學的胡塞爾,解構主義的海德格...上帝已死、查拉圖斯特拉再現的曠世天才尼采;鑽研意志與表象世界的叔本華;

都開啟了廿世紀的存在主義風潮。

 

認真嚴謹的德國人,在各領域,領風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單兆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