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在上游製造各學科知識的研究成果,老師在中游以各種教學方法將過程展現,學生在下游學習他能夠帶得走的能力。在這條大河裡,最重要的內涵是方法與過 程。於是,任何一個學科的研究成果都只能在一本教科書裡呈現精簡的少部分,任何一個層級的教學,也都只選擇某些例子作為學習的切入點。
所以,老師心中沒有教科書,學生手中也只是一個文本,教學的主導權一旦回到老師與學生手中,每一本教科書由於教的人不同,學的人不同,有了不一樣的解讀方式。進入後現代,我們怎能還停留在現代的思維呢?

所謂「最好、最完整」的教科書

真有一本「最好、最完整」的教科書嗎?
如果有,那麼世界上所有的書都該束諸高閣了。每一本書,限於篇幅,礙於作者的主觀愛好,總有優點,也有缺失,老師就是修補者,視學生程度隨時調整。多本教科書的選擇是辛苦的,但這正是自由的可貴代價,每一校的老師,根據該校學生特質選擇適合的教材,各校一起決定一本,因為有個最大的盲點是:我們並不瞭解其他學校的學生。
本來教育賦予老師的重責大任,這樣的選擇權若重新落入行政官僚體系中,會有什麼後果?當一版獨大時,何必改進?當沒有市場競爭時,批評的聲音被聽到的機會多大?如果企業民營化是趨勢,何以教科書一定要回到國營呢?
例如台灣地位是開羅會議決定?還是舊金山和約認可?這樣的解釋權,在戒嚴時期部編本的時代,只能有開羅會議一解。解嚴後,人人有解釋權,不只歷史學者,而是所有學者;不只媒體記者有詮釋權,社會大眾也有,真是百家爭鳴,恰合民主精神。
藍營認為開羅宣言是四強地位的事實認定,與會者是蔣中正與宋美齡,宣稱台灣將來歸屬中華民國。綠營看開羅宣言,則強調「宣言」無法律效力,不敵舊金山和約。於是,綠營看舊金山和約,強調日本只是結束佔領台灣,並未說明台灣歸屬何國?藍營則說,簽訂舊金山和約的是中華民國政府,根據此約簽訂中日和約的是中華民國。
學生不只生活在校園裡,也活在社會上,不會聽不見各種聲音。於是各版教科書,盡量將兩種說法並列,老師正好以此作為歷史教學的素材,呈現多元看法,討論各種解釋,營造一個可以溝通的社會。這就是歷史的真相,真相是複雜的。

英國教科書如何寫愛爾蘭?

英格蘭政府如何書寫愛爾蘭的歷史?當然是交給學術專業,交給自由市場。以S.H.P系列的教科書為例(只是許多版本中之一),以一名女性愛爾蘭共和軍切入,提供愛爾蘭報紙對她的敘述,也提供英格蘭政府官方的看法,還放上醜化此女子的漫畫與真實照片對比。學生像偵探一樣,由題目的設計,在老師的引導下,一一解讀每一篇文章作者的企圖,學習看清人們的主觀認知,提醒每一個人同情的理解別人的主觀,因為自己也常身陷其中。
我們會比德國人更容易看清希特勒的本質,但看漢人對待原住民的方式也能超然嗎?愛爾蘭問題在學校這樣的點滴指引下,每一代會逐漸減輕敵視,仇恨才有機會化解。我們今天的藍綠對決、仇恨共黨,正是一言堂教科書下的產物,怎能再重蹈覆轍呢?

英國怎麼考?台灣現在怎麼考?

英國老師在教室裡自由選擇某一議題的專題書籍深入探討,如選一本厚達幾百頁的書《威瑪共和國與納粹帝國》,其中有許多史料佐證,設計許多問題討論,呈現多種解釋與表格圖片等。孩子們學的不同,但都學到了史料閱讀的方法、證據的選擇與文本的討論。
因此,英國入學測驗不會考記得什麼?考的是應用式的判斷與書寫。學生可以選考其中一種他熟悉的議題,如對美國史有興趣的選美國史考題,喜歡中古時代者選中古,史學方法一致,於是課堂教的是帶得走的能力,考試也配合,就考這樣的能力,這才是總結性評量的目標,不是嗎?
台灣基於對「公平」的強烈癖好,不能出問答題,理由是不公平或考生太多改不完,於是只好在選擇題裡袖乾坤。但經過精心設計,也能考出概念題,不管讀哪一版本都會,或是沒有一個版本寫過,必須融會貫通才會寫這樣的應用題。以大考中心95年歷史學測19題為例:

以下是清朝以後中國人稱呼西方人的幾個說法:
甲、「中國稱『鬼子』其實是龜茲的轉音,只有通稱西方之意。」
乙、「以後各式公文,凡有關大英國臣民者,不得書『夷』字。」
丙、「茶葉大黃,外國所必需,中國不售,『夷人』何以為生?」
它們出現的先後次序應是:(A)甲、乙、丙 B)乙、丙、甲 C)乙、甲、丙 D)丙、乙、甲

(答:D

此題的判斷準則是語氣與觀念的改變。丙以為外國人需要茶葉大黃去油解膩,一定不能不吃,這是早期對外人的誤解。乙則因為應英國人要求去除夷字,顯然是南京條約簽訂後的不得已。甲則是今天企圖解釋何以使用鬼子的稱呼,以避免大漢沙文主義之嫌,是多元社會出現的壓力。學生只要對觀念的演變理解,就可輕鬆判斷。還能培養學生對不同時代不同人物的理解,寄予同情的認知,不厚誣古人,能寬待異己,正是歷史學最重要的價值。
再舉大考一例:「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國家數目越來越多?還是越來越少?國君權力越來越大?還是越來越小?答案是:國家數目越來越少,國君權力越來越大」當年這題答對的高中學生不多,原因是老師與學生們都執著於背誦哪五霸?哪七雄?卻忘了春秋到戰國最具意義的變化是:大國兼併小國,各國國君追求富強,以中央集權取代封建。這種概念題,提醒我們時代趨勢與變遷才是學習的重點。
讀多本,學問多?

一個教育部綱要,已經限定了各版本知識的範疇,只是寫法切入點不同而已。如果讀完各版,廣泛閱讀相似的內容,不過精熟了一丁點可憐的知識,所以讀多本,只是自我安慰而已。既然閱讀多本教科書,學問不會增加,為什麼還要堅持多本呢?以教學現場來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依然宰制我們社會的價值判斷。
只讀一本,老師們會陷入至少此本應該背熟的迷思,出題容易偏向知識記憶;學生家長更理所當然要求孩子讀課本或參考書就好,其他不要花時間,因為考試不考;老師要求讀其他經典書籍,學生更有理由拒絕,因為考試到了,時間不夠了,這點一般所謂「用功」的孩子最嚴重,因為他們太在意成績了。
昔日一綱一本的問題,多本出現後,正在努力解決,教育問題需要長時間經營的。

我們照顧了弱勢嗎?

贊成一本者,打著照顧弱勢(設定為無法買更多參考書者)的正義呼聲,乍聽有理。但問題的癥結卻是,如果「老師仍然不用有趣的方法」,「家長依然不用瞭解的眼光」,則不喜歡讀書的學生仍然無法體會閱讀的快樂,孩子的其他才能一樣被忽略,這些才是我們真正需要關心的議題。
少子化的趨勢下,每位家長都只有一、二個寶貝,因為「大家都站著」,於是「沒人肯坐下」,不想輸給別人,怕孩子失去信心,或昔日背書的痛苦經驗猶在,都讓家長們不放心。殊不知,這些擔憂靠寫參考書、測驗卷或上補習班,反而失去應對現在考題的能力。
再舉一考題說明:十九世紀的王公貴族、資本家、勞工、共產黨、同性戀都會對以下哪一議題有共同認知?答案是:民族主義。沒有哪一本教科書會如此書寫民族主義的議題,但考的是學生應用的能力,只需判斷這些人的交集即可。
許多參考書或測驗卷,為了增加篇幅,提升價錢,每一小節出三、四十題,出題必然瑣碎,好題不易多;如下述考題:「人是政治的動物,這句話是誰說的?答案:亞里斯多德」,相信以追求真理和證據的聞名的亞里斯多德也必痛哭於九泉吧!反之,大考則在三年的知識範疇裡,只出三、四十題,放大格局,概念與應用層次高的題目多。所以啃參考書想考好學校,無異緣木求魚、刻舟求劍。怎麼會有買不起多本參考書的問題呢?更何況,參考書的價錢比課本貴多了,家長何需花冤枉錢!

不如閱讀經典好書

閱讀經典好書,才是學習解決問題能力的正途。英國給孩子們讀的四十本數學圖畫書(漢聲出版)如《0不等於沒有》一書探討0的用途:當它放在數字中間如304的十位數雖然是空的,但需要它來佔個位置;放在數字後面如340,多了10倍,而且人們希望後面的0越多越好。又如《配對的偶數》一書以籃球隊5人一組,需要與另一隊的5人一個個配成對,來說明偶數的意義。數學的精神在這樣的書裡充分被呈現。
提供我自己帶小孩的經驗。天衛文化的小魯歷史叢書,讓孩子們與鄭板橋等古做一趟《超時空之旅》,或是描寫美洲印地安人在七年戰爭時困境的《最後一個摩希根人》,或《故事版資治通鑑》套書,書眉上的「老編曰」,彷彿「太史公曰」、「臣光曰」的再現。歷史小說讀完後,還會加上有趣的旅遊設計,處處可見用心。自然科學的書籍,孩子看法布爾昆蟲記系列的《糞金龜》笑聲不斷,常興奮的與我分享,這絕不是看百科全書能得到的樂趣。成人後,至今閱讀仍是他睡前重要的糧食,學習不是件可怕的事,學習不是在遠離考試後就結束了。
老師如何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是最初的文本,對程度較不足的孩子,請他課堂上閱讀,並練習找出哪一句你覺得最重要?程度中等的孩子,則請他換句話說;程度更高的孩子,當然是提供更多經典書籍,這就是因材施教。許多教育理論,不該只當口號用,而是拿來實踐的。

是人使制度變質

改革制度一直是我們面對問題最直接的思考,就像清末面對西潮一般,船堅砲利的君主專制不足以應對,就改成虛君立憲政體,結果連民主共和都出現了,人們還是不瞭解民主為何物?於是中國人不適合民主的論調讓民初數度出現帝制復活。
類似的論調如今在二十一世紀重現,一綱多本在執行上出現了偏差,於是下一個簡單結論:國情不同的我們,不適合一綱多本,因為那是外國土壤下開的花。
建構式數學就是最好的例子,少數老師因為誤解而執行過當,學習面積時,剪五個方格已經達到練習目的,卻要求學生剪五百個方塊,家長當然痛惜孩子為了作業弄到半夜的辛苦,於是建構式數學成了學生數學程度低落的禍首,其實建構式的精神,是重解題的過程,而不是得出結果。老師應常自問:我能讓學生得到什麼?

改人心比改制度花時間

關心教育是每個人的責任,決策的確可以付諸公共辯論,坐下來對話,瞭解彼此堅持的部分是否有協調的可能?但不能靠投票。投票或問卷只能統計出「數量」,不能呈現「質量」。改人心,比改制度更花時間,我們需要仔細思量與琢磨的時間,方能稱為百年大業。

(本文投稿人本教育札記213期)

本篇文章轉載自《人本教育札記》2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單兆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