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背面右:尚書(文獻)與利簋(考古)

兩則資料都描述:周武王伐商紂的牧野之戰

資料四:貞人:負責卜卦者

第二章

Q1.干寶認為清談誤國為西晉亡國的原因。

但若從西晉亡於八王之亂與五胡亂華來看,封建制度的重新出現,難辭其咎。

反證:東晉世族,清談者也同時能重視實務。

 

資料二:白丁是百姓,見輸是要納稅。56歲的男子在唐朝均田下,可分到80畝口分田,20畝永業田。女子不授田。寡婦30+1畝田園住宅。整戶共131畝。計:是指根據131畝來收稅的統計:2+3(調),租2(若加上庸-每年服役20),即為租庸調制度(可見「均田」搭配「租庸調」的稅制)。但敦煌文書顯示,此戶在武則天時代只得到44(20畝永業+23畝口分+1畝田園住宅),還有87畝未受。

資料三:同理可證。衛士是府兵。

Q2.

  1. 共同處:授田不足
  2. 不同處:百姓抽稅,府兵不必

意義:

  1. 均田制的崩潰,不必等到安史之亂,武則天時代已見端倪。課本寫「開元以後(唐玄宗)」仍嫌太晚。
  2. 授田不足,卻依舊收131畝的稅,直到唐德宗宰相楊炎時改革為兩稅法780),百姓受苦近百年。
  3. 府兵(中等以上人家健壯者),須自備武器糧食、還需番上(輪番去京師守衛)、作戰,負擔不輕。卻也授田不足,雖有免稅的優待,仍不免逃避。府兵的逐漸崩潰,也象徵關隴集團的逐漸崩解。
  4. 兩稅法:不再授田,根據現有田地計算稅收,把租庸調換算成錢,分夏秋兩季抽稅。

優點:符合貨幣經濟的發展(不再用實物收稅),有利於商人,政府稅收方便,配合農時分兩次收成時納稅,從人頭稅向資產稅邁進。

缺點:換成錢,遇到通貨膨脹,稅收加重。

Q3.資料四為舊唐書,資料五為可汗碑。(請找出證據,寫判斷依據)

Q4.資料六的馮道:強調對人民好,對君主不忠。資料七的馮道:只談對君主不忠。資料八的馮道:以時代背景來看,對馮道有同情的理解。

贊成資料八:放在歷史的時空背景下,兼顧人民與君主角度,給予比較公允的評價。

Q5.重視譜牒,以延續世族社會地位。

 

請特別注意:以上解讀,只是說明,作業回答時,文句仍需完整,寫下自己的整理,才是學習的真精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單兆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