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應他校老師們要求,談如何使用他們手上的教科書,舉具體事例和考題互證。

讓老師們在一綱多本的現實中,解憂。

 

 

善用教科書---可以掌握考試的脈動     北一女中  單兆榮2002/2/1

 

    龍騰版歷史教科書的編寫,參考了歷史教育最發達的英國教科書模式,他們大多分成主文、資料閱讀與活動設計,以2/3、1/3的方式呈現。教授們也研究過大陸歷史教科書的新趨勢,發現史料閱讀是他們教學的重點之一,這些趨勢是世界性的、前瞻性的。當然還需顧及國內教學的環境,希望教科書不只是考試的工具,也可以是枕邊親切可讀的散文。這樣的教科書到底能不能應對日新月異的考試呢?應該是老師們所關心的。以下由教科書的使用,談如何掌握考試的方向:

一、大量閱讀是學習的不二法門:

    主文,寫得流暢,是給學生讀的。目的何在?對只會讀圖的新世代,輕鬆如故事般的散文是最好的入門書。更現實點說,進入考場、閱讀考題的是學生,不是苦口婆心教導的老師們,想要有好成績,必須有讀文字的基本能力,否則背了一大堆史實,看不懂題目,豈非白費工夫!再者,在閱讀中得到的知識是完整的,知道來龍去脈比較容易記憶;條列式的重點整理是斷裂的,記憶也是生吞活剝的。老師的功能就是講解文字背後隱藏的涵義,這點教師手冊提供了充分的訊息。

 

二、閱讀後,練習找出重點和關鍵字:

課文1/3空白處可以發揮這樣的功能,或者更簡便的是練習畫下該段的重

點,可能只是一兩句關鍵字。舉第一冊第一課第一段「文明的發現」為例,此大段的重點是:第二小段地質學家與考古學家根據不同的資料判斷不同的對象,這是學生比較容易忽略,老師應該提醒和解釋的部分,也是學問的重要法則,落入太多瑣碎的史事會忘掉學習的本質。

舉世界文化歷史篇上冊第二章第二節為例:談英國的工業革命,不能遺漏的

是農業的綠色革命,而促成綠色革命的是當時的圈地運動,公地與田埂使封建土地切割成小塊,鄉紳們在併購土地後,圈成大農場,使用更新的農具,刺激鐵器工業的發展。增產的結果,農村剩餘的勞動力提供工廠工人的來源。課文中此段重點,可以讓學生在1/3空白處寫出影響的歷程如下:

圈地→大農場│→新農具  →技術改良。

        │→剩餘人口→工廠工人。

考題52題,就是討論圈地運動造成的結果,如果學生在閱讀此段課文時,能夠精確了解文字的意義,並且做出整理,此題正確答案不難選出:「圈地運動迫使人們仰賴市場供應生活物資,反而提昇農業生產效率,為後來工業革命打下基礎。」

 

三、史料閱讀是學習史學方法的好題材:

發現仰韶的安特生的故事在此處只是引言,不需花時間,也不需拿來考試。

反而安特生的討論重心應放在資料二,與張光直的史學論證做比較,學生讀不懂,老師可以解釋,旁邊的問題設計,就是用來導引閱讀的。又如第一冊第二課資料一「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強調地上的文獻資料和地下的考古材料互相印證,在學力測驗11題的「信史」與「傳說」中得到應用的機會。所以在課堂上已經不斷進行正確的考試學習。

 

又如,歷史第一冊第八課資料2與3提供的武則天時期授田不足的材料,出自伯希和的敦煌文書:

白丁與府兵的戶主,授田是依家中人物的年歲性別,外加一畝住宅。但是因為兩人身分不同,府兵不必納稅。兩份文件均顯示武則天時代已經嚴重授田不足,白丁之戶少了87畝,府兵之戶少了113畝,難怪高宗武后時期已有逃兵。閱讀原始檔案,可以見到真實的細節,但請別考畝數的計算,而是強調歷史學家在閱讀文件後,如何架構出原則和現象,告訴我們結果。這就是史學研究的方法之一。呈現過程比直接告訴學生結果,印象更為深刻。今年的學力測驗15題,就是用敦煌文書的資料:「戶主余善意,總計應受田161畝,1畝居住園宅,133畝未受。」答案應是唐代的均田制,不會是北魏時期的。

 

再舉一例,第一冊第八課資料4與5:舊唐書對東突厥的描述是:「四出劫掠的盜賊,搶奪其他民族,得到很多羊和馬。」東突厥自己的文字則說:「得到上天的恩賜,貧窮的人富裕起來。」突厥有自己的文字,比匈奴全靠漢人記載,更能展現自己生活的真相。今年考題的17題就是對匈奴認知的修正。在閱讀完中國史書對匈奴不公平的記載後,以今日史學強調的多元文化觀點來看,正確選項是「外族的確不斷入侵,正史的記載反映了農業民族的憤怒,只是傳統正史不考慮遊牧民族的立場及游牧社會的經濟特性。」

 

四、整理趨勢、找出關聯是上課的主要內容:

舉世界文化歷史篇上冊第二章第四節為例:西班牙內戰在此節著墨甚多,

因為它是左派的西班牙政府被法西斯的佛朗哥元帥擊潰的戰役。佛朗哥與墨索里尼、希特勒一樣是同性質政權的崛起,他們都以社會主義或共產黨員破壞國內秩序為藉口,實施個人獨裁。支持佛朗哥的是德義,支持西班牙政府軍的是蘇聯,很明顯是戰間期共產與法西斯的對壘。

「格爾尼卡」就是同情左派的畢卡索(此時人在社會主義大本營的法國)對佛朗哥的控訴。英國作家歐威爾也關心共產政權的發展,寫下《動物農莊》一書,同情被史達林鬥垮的托洛斯基。此時,共產主義提供的美好社會是當時許多知識份子的嚮往。當法西斯政權一路侵略,危害到許多國家的生存權時,民主的英法與共產的蘇聯攜手合作剷除法西斯,在二次大戰獲得最後勝利。但是共產與民主在戰後從盟友變成敵人,50年的紅白對抗就此展開,雙方都極力把對方宣傳成十惡不赦,台灣也是美國對抗紅色共產的白色盟友,我們的反共口號、戒嚴時期就是國際冷戰的一環。所以,此處以西班牙內戰為例,因為它是國際政治舞台的縮影。

一樁著名歷史事件的發生,不能只用一種看法,必須環顧時代背景,更需兼顧敏銳的文學家與藝術家在此時的觀察,他們常常留下驚人的傳世傑作。這樣的趨勢發展與事件關聯,不是學生閱讀時能夠掌握的,老師上課時的串聯就是教學的重心,能讓學生面對大趨勢或變遷的考題時應付裕如,也能掌握史實背後的結構,是全面歷史情境的學習。能夠如此深入了解,才有辦法解讀此次57題所說

1930年代一位領袖的演講:「我國人民必須從既無希望又無秩序的國際主義(筆者按:指的是蘇聯共產國際)中解放出來,接受一種有意是、有步驟的狂熱民族主義的教育,應該使我們人民擺脫荒謬的議會主義(筆者按:指的是民主國家的議會政治),教導他們與民主的瘋狂性鬥爭,並認識到權威與領導的必要性。」此位領袖是希特勒,不是史達林。這需要學生對這段戰間期的意識型態有充分的了解。

五、練習讀圖、讀表:

以世界文化歷史篇上冊第二章的圖表為例:

「西元1000至西元1500年的世界」此表的用意並不是一一說明表上的每一件史實,而是給學生這500年的時空架構,以空間為X軸,由西到東;以時間為Y軸,由古到今,舉一二件事例說明東西雙方可能發生的交流,建立歷史重要的元素—時間與空間。如當征服者威廉進入英格蘭稱王的時候,也是波希米亞(今捷克一部份)強大的時候,塞爾柱土耳其逐漸佔據了東西的貿易路線,引發了七次十字軍東征。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聖戰近尾聲時,蒙古鐵蹄也進入北亞的俄羅斯和西亞的建立伊兒汗國,甚至入侵東歐的匈牙利。當英法陷入百年苦戰、西歐面臨黑死病危機時,東歐的匈牙利卻是強國,中國也進入大明盛世,鄭和下西洋展現的就是強權的力量。但是當英法在戰爭後成為民族國家,蒙古人被迫結束了在俄羅斯的欽察政權,明朝也開始中衰,東西方在世界上的領導易位逐漸形成。此時,手邊最好能有一幅世界地圖,或是運用提供的教具--投影片中的地圖。

 

六、問題討論與作業是該課的結論:

以第一冊第13課作業為例:選錄的是全漢昇在《明清經濟史研究》一書中的說明,

比較漢代以來的陸上絲路和美洲發現以後的海上新絲路。

陸上絲路的鑿空者是張騫,此路線走過河西走廊、西域、中亞、西亞到歐洲,塵土飛揚的路上不斷傳來駱駝商隊的鈴聲。八世紀後阿拉伯帝國全盛時,海上的貿易路線使中國的廣州、泉州和長安、洛陽一樣有許多外國商人的蹤影。十五世紀新航路發現以來,西班牙人由美洲的西端出發,帶著白銀,越過太平洋,到達東方殖民地菲律賓,與來自中國沿海的閩粵商人交易絲綢,同時帶來新的作物--蕃薯,使中國的人口增長到四億。見91年學力測驗20題。

    第二冊第六課資料5,談劉銘傳為什麼對當時行政中心的選擇是,捨台南、就台北?資料中提供的理由是,茶、鹽、樟腦等經濟大宗均在北部,政府抽稅最大來源在此,如果選擇台南必須泛海,公文往返費時。問題中希望討論產業與政治的關係。這份資料來自國內經濟史研究的好手林滿洪教授的論文,資料閱讀後會發現,劉銘傳將巡撫衙門設在台北的結果,不是史學研究的方向,而是為什麼做這樣選擇的原因探討。問題中更點出政治中心的考量,常常伴隨著經濟因素、交通便利等。還可以舉學過的例子。如北宋選擇無險可守的開封作為汴京,最大的理由是開封為運河的中繼站,漕運的米糧直接輸送到首都,可以省下西邊一段的運輸時間,再加上運河接汴河,汴河通城內,各種物資的集中與裝卸都方便。這也是產業與政治的關係。老師可以提供例子,也可以請學生集思廣益。在大夥兒思考的過程中,新的學習與舊的經驗結合,不必特別空出複習的時間,它是隨時隨地可以進行的。

    以上是針對今年(91年)學科能力測驗的考題趨勢,提出教學時的因應之道,正確和紮實的歷史學習,並不會與現實隔絕,又能引發探索歷史的興趣,誰說理想與現實不能兼顧?!

 

後記:

重讀此文,覺得有些觀念仍屬過時,如今的我,主張廢考。

請歷史老師們寬心,以為考試能夠綁架學生上課專心?

恰恰相反,考試的緊箍咒反而打壞了他原本上課昂然的興致。

君不見,不必考試的音樂、美術、體育課,如果老師認真提出好的教學模式,學生極愛上課,收穫滿滿。

沒有考試進度壓力,問答、討論、考察、作報告...,都能為我們傳達學科精神,

也不必因選教科書而煩惱,世上好書太多,讓我們重掌學習教材編導的主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單兆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