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霍布斯邦說:是極端的年代。是科技進步的春天,也是戰爭最烈的冬天。

20世紀的兩次大戰,加上兩次中的戰間期,就像三明治,戰爭是吐司,戰間期是內餡~第一次大戰惹出的問題,在戰間期發酵,引發第二次大戰。如果算上二戰後的冷戰,是二戰的延續,則整個20世紀,都在解決戰爭造成的問題。更遑論,進入21世紀,各地內戰不斷至今。2011所謂的阿拉伯之春,嚴格說來,春天尚遠,此時方才進入寒冷的冬天。

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站在少數的一邊,第一次大戰為4個同盟國之首;第二次大戰為3軸心國之首;又都是戰敗的一方,於是被推為禍首。第二次大戰的確是納粹希特勒發起,結合義大利墨索里尼、日本軍閥為軸心,瓜分世界,在"我的奮鬥"一書說得明白~爭取日耳曼民族的生存空間,所以不冤枉。但是第一次大戰,是兩大軍事同盟軍備競賽、擦槍走火而成。同盟國與協約國應共同承擔責任。

01IMG597威廉大帝紀念廣場  

(圖1:科布臨次(Kolblenz)萊茵河右岸的威廉大帝紀念廣場。)

01IMG599威廉大帝紀念廣場  

(圖2:威廉大帝紀念廣場,科布臨次的萊茵河與莫澤河(Mosel R.)口,飄揚著各邦邦旗,彰顯1871年威廉大帝統一德國的重要意義。)

 

從1806年拿破崙入侵,重組300多邦為30多邦開始,日耳曼民族的情懷起於與法蘭西民族的戰爭;分裂的多邦變少,有助於統一。1818年的關稅同盟,在經濟上,讓諸邦相互依賴、瓦解障礙,也為統一鋪路。蒸汽機和鐵路的發明,交通打開各邦任督二脈;1812年語言學家格林兄弟出版了第一集日耳曼童話,以文化證明日耳曼民族同源,也編纂"德語詞典",共同的語言、地理相通、歷史互連,已經為統一奠定基礎。1861年無意間接續兄長上台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任用保守派俾斯麥為相,10年後,俾斯麥設計的三場戰爭逐一邁向統一之路:打丹麥,得到邊界兩邦;打奧地利,去除大日耳曼主張;打法國,讓南德的加盟。1871年普王威廉一世,同時是德皇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登基,被稱為大帝。俾斯麥當政20年,雖掃除統一障礙,但努力維持歐洲和平。

1888年,威廉一世的兒子腓特烈三世當政不過百日也走了,年輕氣盛的孫子威廉二世,展現企圖心,第二年辭退俾斯麥,擴建海軍與英國互別苗頭;世界政策讓其他國家備感威脅,與奧匈帝國結盟,讓歐洲均勢有了偏頗。於是為防範德國的英、法、俄協約國出現。雙方劍拔弩張、又互相保證出兵解危,塞爾維亞人暗殺了奧地利王儲,兩同盟體系彼此宣戰,釀成歐洲大戰。其他國家只是順勢加入,分一杯羹。

4年後,1918年德皇退位,民主的威瑪共和國出現,結束一戰。戰敗的德國,沒有被邀請參加巴黎和會,凡爾賽和約卻被要求承擔所有罪責,1923和1929年的兩次經濟恐慌,屈辱和困頓,讓德國人民期待強人強國的出現,希特勒組織的"國家社會主義黨"(簡稱納粹)在民主政黨惡鬥、經濟崩盤下,提供人民可能的希望。1917年成為共產國家的蘇聯,在各地煽火,恐共也是希特勒吸引百姓的原因之一。個人的演說魅力、戰鬥團的暗殺暴力卸責,讓選票保送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成為總理。接下來的逼宮,1933年大權在握。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掌權12年的希特勒,從拒絕賠款、武裝軍隊開始,不斷向外擴張,利用姑息瀰漫的國際和平,終於引發第二次名符其實的世界大戰。

Europe_under_Nazi_domination_zh_hant  

(圖3:1941-1942年不斷擴張的納粹德國。深黑色為德國版圖,深灰和淺灰是自願或被迫的盟友。歐洲歷史上不曾出現如此龐大版圖的政權。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4%8D%E7%B2%B9%E5%BE%B7%E5%9C%8B#mediaviewer/File:Europe_under_Nazi_domination_zh_hant.png)

柏林與德國      

(圖4:1945年依照雅爾達密約四國分區占領:2/3的西德由美、英、法占領,1/3的東德,由蘇聯占領。位於東德的柏林,也分四國占領。西柏林法、美、英,東柏林蘇聯。

http://www.baike.com/wikdoc/sp/qr/history/version.do?ver=3&hisiden=X,,QgBRCUcEWl5EalhBBFMMRQ)

1949年東西德各自成立國家,分別親近美蘇兩大集團。西柏林身處東德境內,成為對抗共產的象徵。1948、58、61分別出現西柏林危機,終於東德決定在東西柏林之間築起藩籬,不讓西柏林成為投奔自由的方便之地(250萬人逃亡,圍牆搭起之後28年只有約5000人逃亡),一夕之間,柏林圍牆內外,親人天人永隔,從最初的鐵絲網,到最後堅實的兩道圍牆,共155公里長,直到1990年6月拆除為止,一個城市相隔兩地將近30年,今日到柏林,隨處可見圍牆殘骸,或地上遺跡。

當然,東西德邊境也有圍牆:

01IMG616  

(圖5:科布臨次萊茵河畔的德皇威廉一世紀念廣場附近的東西德圍牆,不是柏林圍牆。)

02IMG1848    

(圖6:柏林街頭的柏林圍牆界線殘跡,寫著1961-1989。)

02IMG1830

(圖7:圍牆、圍牆,處處圍起。)

 330px-2010-03-08-berlin-mauer-by-RalfR-04

(圖8:西柏林"查理檢查站"附近照片Günter Litfin紀念館。一名24歲的裁縫,在1961年8月東柏林鐵絲網架起的第一個逃亡中被槍斃者。http://en.wikipedia.org/wiki/G%C3%BCnter_Litfin)

02IMG1833

 (圖9:勃蘭登堡門的正面,朝向東柏林。照片中間是今日的勃蘭登堡門前,放一幅1989年拆除時巨大的照片作為對照,也是一種裝置藝術。)

Photograph_of_President_Reagan_giving_a_speech_at_the_Berlin_Wall,_Brandenburg_Gate,_Federal_Republic_of_Germany_-_NARA_-_198585

 (圖10:1987年6月,美國總統雷根在勃蘭登堡門前的"六月十七日大街"上演說::推倒這堵牆"。前一年,戈巴契夫已經改革開放,推展新思維,放鬆對東歐共產集團的控制。此時圍牆尚未倒塌,所以雷根在西柏林境內演講,由勝利女神雕像背對可知。此門是勃蘭登堡家族開始成為普魯士王國後建城的西門(1735年),1797年被法國大革命的拿破崙入侵,帶走駕馬車的勝利女神,1871年打敗法國,德國統一,奪回勝利女神,重新安裝。1961年的東西柏林圍牆也以此為切點。故此門意義重大。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E%A8%E5%80%92%E9%80%99%E5%A0%B5%E7%89%86)

02IMG1837

(圖11:柏林圍牆殘跡。)

02IMG1850

(圖12:東西柏林進出的查理檢查站(Checkpoint Charlie),放美國士兵代表查理(暱稱),面向東柏林;)

02IMG1861    

(圖13:查理的背面,是蘇聯紅軍代表,面向西柏林。均向對方宣示自己的主權。)

Checkpoint_Charlie_1961-10-27

(圖14:1961年10月風聲鶴唳下的查理檢查站。前方蘇聯紅星坦克與對面美國坦克對峙,十足冷戰氛圍~德國境內的美蘇對立。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F%8F%E6%9E%97%E5%9C%8D%E7%89%86#mediaviewer/File:Checkpoint_Charlie_1961-10-27.jpg) 

  Berlin-wall-map 

(圖15:柏林圍牆各檢查哨位置圖。對觀光客開放的是2個紅色站,其餘藍色站只開放德國人參觀。地圖上,可看出查理檢查站的重要,位於東西柏林圍牆的中間。 

http://en.wikipedia.org/wiki/Berlin_Wall)

975px-Structure_of_Berlin_Wall.svg

(圖16:柏林圍牆結構圖。http://en.wikipedia.org/wiki/Berlin_Wall)

1280px-Aerial_view_of_the_Berlin_Wall  

(圖17:柏林圍牆空照圖,更能感受圍牆的厚度與肅殺的包圍。http://af.wikipedia.org/wiki/Steinst%C3%BCcken)

02IMG1862  

(圖18:查理檢查站旁,一座小型的私人柏林圍牆博物館,外牆一片片圖案,是當年西柏林方圍牆上的塗鴉殘片。內面牆上佈滿各種當年的歷史材料,如東柏林人投奔自由的遺物和照片、時事剪報、諷刺漫畫等。官方的柏林圍牆紀念館在以下網站可見:佔地大,保留大片圍牆。)

Berlinermauer

(圖19:柏林圍牆,西柏林面的塗鴉。東柏林面寬闊的街道是不讓人民進入的,是士兵巡邏處;反之,西柏林人可以自由行走於牆下。自由與鐵幕一牆之隔而已。當年對街的親人鄰居,如今是敵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F%8F%E6%9E%97%E5%9C%8D%E7%89%86#mediaviewer/File:Berlinermauer.jpg)

02IMG1883    

(圖20:柏林圍牆博物館內的照片之一:高潮迭起的冷戰關係(1949-52)。左邊東德的漫畫:叫Yankee(貶義的美國人,如日本人稱支那)滾回去。)

02IMG1899  

(圖21:左上角寫著1953年6月17日,是東柏林的六一七事件。那時柏林圍牆尚未出現,東德建築工人要求加薪而示威,被西柏林美國占領區電台(RIAS)大肆廣播,導致全東德的示威,最後蘇聯坦克鎮壓收場。西柏林就把通往勃蘭登堡的街道改名:六月十七日大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單兆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