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是海禁,記得考前也有問到老師,那時老師的回答是:
明朝有2次海禁,一次在明太祖初建國時,為了阻止人民和海上抗元團體張士誠接觸。
一次是倭寇嚴重,在嘉靖年間(16世紀末)。
今天又念到這段,自己整理了一下:
具體的作法,第一次是墟澎,並開始以重農抑商為政策導向,
這一次對台灣這邊的發展有什麼影響呢?
只要海禁,會影響兩岸貨品交流,台灣雖然可以轉向日本或東南亞進貨出,但有些商品習慣使用,或機械用品需要補充零件等,就不方便。
對大陸人民亦同。
如此海禁,官方又不能徹底執行,且官商勾結,所以走私更甚,有時貨源不見得受影響,倒是物價會高。
有關需澎事件,請看附檔一篇文章。
第二次是駐兵澎湖,而使得倭寇向台灣發展,
此外,清聖祖時還有一次遷界,是針對鄭成功,
結果反而使得漢人大量移民來台。
這樣對嗎?
由此可知,朝廷只能控制到澎湖,無法伸展到台灣
2.有一段在比較荷治和鄭氏兩個時期,貿易形式的不同。
看來看去,我倒看不太出來有什麼不同......
除了對日本的鹿皮輸出大量減少(戰國時代結束?),
以及鄭氏必須透過走私才能和中國貿易之外?
後者就極大影響:兩岸商人的生意被荷蘭奪走,或抽稅(對台灣人民)
鄭家企業也受到很大衝擊,這是鄭成功必須拿下台灣趕走荷蘭的重要原因。
荷蘭的貿易路線,必定不同於鄭家,因為他以巴達維亞城為據點,貨品中也有西方的需求,不只是兩岸。
3.對於此時期,荷西葡等國家的「殖民」型態,我還有點困惑。
此時他們重商,過來之後,
是面對無主之地便佔地為王,並以和大國貿易獲利為最高目標,是嗎?
重商主義比較主張佔領港口,強調貿易路線,與國家大小無關
這個「招募」是用金錢嗎?
鼓勵措施:給漢人生產工具,但不給漢人土地所有權,任意遷徙漢人離開耕作地,嚴禁漢人與原住民私相交易,對漢人開徵各項苛捐雜稅,強迫娶原住民為妻的漢人改信基督教,嚴禁漢人私藏武器和自由集會。
這些仍讓閩南客家人民趨之若鶩,可見大陸生活的困苦。
荷蘭人又憑甚麼向漢人課稅呢?
憑他的武力佔有。中國政府從來不會替海外移民出面,因為他們認為這群人居然唾棄祖國,注定流離失所。
最後,一個小東西:每本書上都提到,新港文一直被使用到清中葉,
那之後呢?現在的原住民還會用新港文嗎?
還是早已消失了?如果是的話,為什麼會消失呢?
因為荷蘭人已經離開,當初的習慣尚未消失,仍維持使用150年。
但畢竟統治者已經換成清朝,漢文被大量使用,弱勢文字自然消失。
當初新港文字用在漢番契約上,逐漸契約上不再出現兩種文字,而只有漢文。
- Sep 10 Thu 2009 11:32
台灣史問答:荷鄭時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