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踏入克羅埃西亞,首都第一站。
既入上城,看豐富的古建築遺產;又進下城,拜訪仍能與舊城對話的現代。
左圖:還在整修的Zagreb主教座堂的雙塔之一。右圖:遠眺的全景,可知此教堂與此城市的關係,Cathedral的地位,不言可喻。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0%A8%E6%A0%BC%E5%8B%92%E5%B8%83
1094年,匈牙利王Ladislav 設主教於此,被稱為 bishop's city ;
因為城市的發展,環繞此主教座堂,東邊為 Kaptol (許多小花圍繞而城的花序,如菊花),西邊為Gradec是商業和手工業中心。
認真的導遊,拿著Croatia的地圖,說明Zagreb的地位。
主教座堂的中世紀原貌,只有一座圓頂鐘樓,主教堂是簡單的四坡屋頂,搭配老虎窗。
今日所見是新哥德式雙塔,完成於19世紀。
Church of Our Lady of the Assumption
尖塔、精雕,看來是哥德式,但不再有支撐建築的需要,沒有飛扶壁的張牙舞爪,
這是19世紀新哥德式的特色,此時的混凝土已能堅實的護持所有屋身的重量。
教堂內的Glagolitic alphabet 斯拉夫字母。
進教堂的右手後牆上。
尖拱、勒拱交疊的標準哥德式造型。會堂就是長方形集中式的 Bacilica 。
高大瘦長,在漆黑的教堂裡,光源彩窗引領聖靈。仰望,是凡人唯一能做的。
雕花的鋼鐵門,與12世紀哥德式混搭,就是19世紀新哥德風。
浪漫主義風行的此時,中古是遙遠、神秘的輝煌過去。抄襲改編是致敬的表徵。
眩惑的光,如無法直視的神。
13世紀韃靼的入侵,加強堡壘和城牆,即使1800大地震後,仍部分保存,
見證仿羅馬式建築(Romanesque architecture)的特色,
相較於週遭的19世紀改建,顯得特別樸實。
主教座堂旁的新藝術屋頂,扭動的姿態,輕盈有趣。
拱窗純粹是平面的裝飾性,沒有支撐的功能。接近現代性的幾何線條,簡單俐落。
廣場週遭同一系列裝飾性線條作品。
巴洛克式噴泉圓柱、新藝術的細緻植物紋路,此時已非希臘羅馬異教神祇的天下;
替換了天主教徒崇仰的聖母,和守護的天使。
黃金的外殼,一直是所有宗教忠實信徒表達虔誠的經典模式。
可愛的胡蘿蔔,帶著綠色草帽,串連出遊。
教堂裡使用的蠟燭,豐富的色彩,與彩色玻璃窗競美。
巧思的可樂椅,真的可口。
木製、竹編的各種家用品,亂中有序的堆疊,跟它們在廚房裡的秩序相當。
歐洲人喜歡的桌上擺飾, 多了些斯拉夫味。
顏色和樸拙,有當地少數民族的風味。某些造型,還真像台灣早期農村用品。
酷愛紅色的民族,手工織品是主婦們的勞作。
皇冠,誤以為貴族徽章,其實是啤酒品牌。
舊城區的市集可遠眺巴洛克鐘樓,教堂與市集結合的必要。
為何吉他勾連著頸項? 癱軟身旁者,又所為何來?
光芒般的門鎖,卻鎖住陽光。
有日晷的屋前,原是區分兩村莊的河道~導遊手上的黑白,說著陳年仇恨。
漫步其上的是位女作家,擅長寫遊記。
畫廊,仿帕拉迪歐的拱心石,黑門、黑窗搭配陳年土黃,不知展的是哪一類畫作?
向前、向上傾斜的石板路,曾經巡梭幾多人?
一棟名叫閨房的店,粉粉的靜立,我可以進去做什麼?
溜冰鞋的廣告~這位美女撒嬌的說:怎麼我的男友不會溜冰?主要銷售對象是男性?
領帶的克羅埃西亞文,如此Croatia。不愧是領帶的發源地。
團裡沒有人買領帶,台灣炎熱的天氣,令男性選擇自由。
仰看新古典建築,天,成了曾虛白口中的豆腐乾。
屠龍的聖喬治,是天主教的故事。前方躺著被征服的龍。
4世紀因殉教而封聖,12世紀末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據說幫助了獅心王Richard,才有屠龍的故事。
飛龍在首都Ljubjana,屬希臘神話;屠龍者在Zagreb,兩條龍,兩種光景。
聖喬治守護的中世紀古牆、古道,通往門洞內的聖母堂。
聖母堂內,助建的虔誠信徒刻滿牆。廟宇皆然,金主甘心。
極盡繁複之能事,快找不到空隙的欄杆,圈住聖母的福報。
Tiho 是噤聲。靜默方能冥想、祝禱。
寫著法文紀念品的小屋。
回望聖母堂樸實的三角屋頂,很難想像其內的繁複。
又一棟藝廊,舊的粗壯短柱,像羅馬。新黃與舊黃,竟然超搭。
同遊就是緣分,每出去一回,就多一群朋友。
共和廣場中心最搶眼的聖馬可(St. Mark)教堂。
牆面是13世紀的仿羅馬式建築,搭配哥德式大門、巴洛克式鐘樓。
屋頂仿十字繡,左方為哈布斯堡王朝統治時期的三國(克羅埃西亞、斯洛凡尼亞、達爾瑪其亞)
右方為Zagreb的市徽,因城堡聞名。
Zagreb市徽,http://en.wikipedia.org/wiki/Zagreb
1611年的哥德式教堂,慶祝2011年的400周年,進行整修。上半部煥然一新,應已完成。
抓住建築的釘子,是中世紀城堡鞏固自己的方式。
石頭早,紅磚晚。
紅色不只是飾品,也是衣裙,更是屋頂。
透過枯黃和嫩綠,愛在此處沉思俯瞰舊城的作家,也可以陪我靜坐,增添文藝氣息。
俯瞰舊城全區,並排的老虎窗,如一雙雙眼睛,凝視著你。
方才身處廬山中,眼下主教座堂、巴洛克鐘樓、聖母院屋頂...,一併奉上。
美麗的天際線。
徹底乾脆。許多符號,只有圈內人知道。
往新城區的途中,看這古牆與今鴉齊鳴,亂譜吧。也許斑駁,使人興廢棄感。
新城區的市集,多了規劃,少了熱鬧,人們還是習慣到舊市集搜尋寶貝。
不是物品多到滿出來,而是精緻的擺放,展現高價的風情。
但不是賣衣裙喔,大字上寫著:南瓜。
右邊第一家賣香腸,各式各樣,不同烘焙法。
一抹淺笑,與酒瓶共成一道風景。
招牌上寫著:捐款無價。敢情買烤餅算救濟?
繽紛的藥膏。
Ban Jelačić 廣場。在1848年匈牙利革命時,頒布廢止農奴制禁令。Josip Jelačić 侯爵(83rd Ban of Croatia, Slavonia and Dalmat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Josip_Jela%C4%8Di%C4%87
1880此廣場舊貌。攝影已經發揮它的功能。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n_Jela%C4%8Di%C4%87_Square
牆高低互倚,不為遮掩內部,反是彰顯,彼此召喚。
可愛的笑容,與花圃相襯。 嬌羞模樣,逗得媽媽開懷。
Croatia國徽。
19世紀的工業革命,也正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紅磚建築的全盛時期。各種古典建築式樣混雜其中。
拱是裝飾性,不是力學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