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隆納身為大都會,經過整體規劃設計,
我們走在其中穿梭,卻無法見到廬山全貌。
http://etinceler.blogspot.tw/2012/09/blog-post_7.html
網站上找到畫得比較清楚的巴塞隆納街市圖,有助於了解曾經走過的地方。
我們一直漫步其中的Rambla大道,如何貫穿市區,
如何抵達海邊,看到哥倫布遙指美洲那方?
http://en.wikipedia.org/wiki/La_Rambla,_Barcelona
綠蔭環繞的整條Rambla大道,
連接Montiuich山上的加泰尼亞宮,到Port Vell港邊的哥倫布紀念柱,
全長1.2公里,我們在其中流連。
西班牙詩人說: "the only street in the world which I wish would never end."
(這是世上唯一我希望永無止盡的路)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Spain.Barcelona.Les.Rambles.svg
地圖最下方,Mar(加泰隆尼亞語~海)。此港名: Port Vell。
中間的Sant Josep(聖約瑟、聖何塞,耶穌的父親) 就是我們進入的
The Mercat de Sant Josep de la Boqueria市集
哥倫布紀念柱,遙指美洲新大陸,是西班牙帝國輝煌的表徵。
哥倫布紀念柱下方,一名西班牙修士安撫著身旁低垂頭顱的印第安人。
西方常見的意向:白種人的負擔,像魯賓遜漂流記裡的星期五,
殖民帝國的3G:Gold、God、Glory。
Port Vell上的木板橋
巴塞隆納臨地中海邊的港灣,港裡一尊仰天長嘯可愛男童。
遠眺Montiuich山為Rambla大道的盡頭。
港裡的帆船,如劍般聳立的桅杆,波摺的倒影很印象派。
過了橋,我們到一棟波浪式的Mall聽泉。
帆船般的造型
映在Magnum Mall的我們。
這種膚色和身材,是Dezigual的最佳組合。
此時見到中文,如親人般。
水果市場,不只有水果。我們的入口,也是出口。
陸緯解釋每一種火腿的不同。
鮮豔欲滴,每一種都想吃。
每一項物品都標示名稱和價錢。有魚、有肉的市場,卻乾淨得沒有任何腥味。
台灣市場該學習的太多,讓我們說得出每一生活物件,讓我們遠離超市吧。
怎能不買?刀叉、吸管全部備齊,我們選了2種果汁分享。
旅遊書上看到,忘了自己是否在Rambla大道上看到~
米羅(Joan Miró,1893-1983)的作品。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JuanMiroMosaic.jpg
2013.6即將在台灣開展的米羅~
女人、小鳥、星星是常見的題材。可以稍補我們無暇看米羅畫展的遺憾。
我們在馬德里,蘇菲亞王后美術館庭園內,也見到他的青銅雕~月亮、小鳥。
Rambla大道旁的花市,也賣許多花的種子。這個城市的陽台,就會春光無限。
在參觀聖家堂後,還參觀了巴塞隆納的畢卡索美術館。
畢卡索,現代主義許多畫派的先驅,展出地如此古典。
此畢卡索美術館,使用巴塞隆納舊城區的古建築,擁有中世紀的地下空間。
不能拍照的藝術作品,會讓人遺忘究竟看過什麼?
畢卡索,宮女,向17世紀西班牙偉大畫家委拉斯奎斯(Velázquez)致敬
http://foundation.quantatw.com/web_site/Picasso_audio/501.html
委拉斯奎斯,宮女。我們在普拉多美術館親見。
主角是中間的公主,但畫名是兩邊的侍女(又譯宮女)。
以下可以聽語音導覽,重溫畢卡索:
http://foundation.quantatw.com/web_site/Picasso_audio/501.html
另一個私房景點
錢櫃基金會(la Caixa Foundation,又譯:開廈銀行)
此基金會為巴塞隆納最大銀行,收購舊建築改建為美術館成功的案例,我們參觀了巴塞隆納和馬德里。
在巴塞隆納的美術館,是紡織廠改建:
原紡織廠的面貌。
錢櫃基金會收購後,重建為當代美術館的模型。
錢櫃基金會巴塞隆納美術館的清水磚建築群,
磚的堆疊,彷彿吳哥窟裡的印度教須彌山寺。
塔端的裝飾風格,屬於新藝術,又稱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
圓形屋頂,有羅馬萬神廟的神韻,但加上現代的多邊變形。
以下可見到此基金會改建的其他博物館: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355382067890063.85395.205670096194595&type=3
在馬德里的美術館,則是鋼鐵廠改建:我們在餐廳用餐,並參觀了巫術和大洪水的展覽。
紅磚砌成的假拱窗,搭配更深紅的不規則屋頂,右邊為綠建築的表徵。
細看紅屋頂的漸層上方,不是磚,竟是鐵鑄的鏤空雕花。
鐵鑄雕窗,在室內形成這樣的陽光灑落一地的效果。
我們在此進餐,是怎樣的絕美氛圍。
傳統外表,卻有一個現代的金屬底層,玻璃反照人群。
我們住的巴塞隆納希爾頓飯店附近藍色博物館,其下方也有這樣映照群像的底層。
這個博物館的建築公司Herzog & de Meuron,最近著名的作品是北京奧運的鳥巢。
占地9000平方公尺的藍色博物館內部的常設展為:地球的生命。
幸運的是,在馬德里錢櫃基金會美術館,
我們還參觀了特展:Mesopotemia(美索不達米亞,Tigris R.& Euphrates R.兩河之間的意思)
有關大洪水的展覽。
在大洪水之前,兩河流域(-3500~-2100) ,展期3-6月。
圖片上是蘇美人的祭祀雕像,空洞的大眼中,原鑲嵌著寶石。
作為自己祀神的替身。
以下兩河流域的展覽的影片,在錢櫃基金會馬德里美術館:
http://obrasocial.lacaixa.es/nuestroscentros/caixaforummadrid/antesdeldiluvio_es.html
影片裡,重溫我們當時所看到的:
肥沃月彎上最早出現的蘇美文化,用蘆葦書寫的楔形文字版大洪水的故事。
蘇美版的Gilgamesh(吉爾格米西、鳩格米西)史詩,傳給了巴比倫、亞述,
最後到了兩河的東方(地中海東岸)的巴勒斯坦,成為舊約聖經裡的洪水版本。
說明了兩件事:
1.人類早期都有洪水為患,中國的堯舜禹、台灣的原住民亦如是,
因為人類出現在第四冰期之後,冰河融化之故。
2.兩河流域雖然政權更替頻繁,但主要文化來自最早的蘇美人。
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Cities_of_Sumer_(en).svg
蘇美人的12個城市,在兩河流域的南方。
各自有自己的莊園和城堡,形成12個城邦,是人類最早的政治組織。
最有名的是烏爾(Ur)城邦,曾稱霸一方,建立王朝。
烏爾的Ziggurat是後來巴比倫通天塔(巴別塔)的前身,
也就是舊約裡,希伯來人說上帝對人類造通天塔的懲罰,就是讓我們聽不懂彼此的語言。
我們還看到另一個城市拉格什(Lagash)的王Gudea的石雕像。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Gudea_of_Lagash_Girsu.jpg
Gudea王像,如今已找到26個。
另一個特展是,
原始民族薩滿(chamanes)信仰所呈現的巫術和混沌形象。
總之,到西班牙,看不盡的藝術和建築,是一段奢華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