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建築是有形的音樂"~主講人徐明松教授引用德國哲學家謝林(Friedrich W. J. von Schelling)的名句。我倒過來寫,畢竟這是場合唱音樂會,音樂是主角。
講者從墓穴時期的基督徒聚會開始,到4世紀成為國教時期建教堂起,歷經巴西利卡的羅馬集會堂樣式、東羅馬拜占庭式、羅曼斯克式(仿羅馬),到哥德式,是以時間為單位,從古至今,讓聽者能接續到文藝復興時代。
以下簡單呈現基督教堂到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形式:
一、西羅馬帝國時期的巴西利卡式建築:借用羅馬帝國的集會堂樣式
(圖說:巴西利卡式,羅馬集會堂的運用,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th9_1000/open-13-broadcast.htm)
二、東羅馬帝國的拜占庭式建築:學習阿拉伯的圓頂
(圖說: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立面,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architect-wt/medieval/hagia-sophia.htm)
三、 仿羅馬式建築(Romansque)(1050-1200)(或譯:羅曼斯克式):是中世紀發展最多變化的地區樣式。但主要元素有:厚重的石材和墓式圓拱。因為屋頂由木材和磚塊,改為石頭,必須有支撐的拱頂。柱頭則隨建築師喜好,各地不同。不再只是希臘三種柱式,可以式動物、聖徒造型。
(圖說:左~三位一體的比薩主教座堂,前方圓頂洗禮堂,代表聖子;中間巴西利卡式主教座,代表聖父;後方鐘樓(所謂比薩斜塔),代表聖靈。http://www.tripdv.com/jingdian/34568。
右:比薩主教座堂內部,看長方形拱頂,方能支撐沉重石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F%94%E8%90%A8%E4%B8%BB%E6%95%99%E5%BA%A7%E5%A0%82)
四、哥德式建築:尖拱、飛扶壁、肋筋,混和了日耳曼文化進入羅馬世界,有了自己的生命。
(圖說:德國科隆主教座堂的尖拱、尖塔,極盡繁複之能事。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7%91%E9%9A%86%E4%B8%BB%E6%95%99%E5%BA%A7%E5%A0%82)
(圖說:英國西敏寺內部屋頂可見不斷交叉的肋筋,形成天際美麗的畫面。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3%A5%E7%89%B9%E5%BC%8F%E5%BB%BA%E7%AD%91#/media/File:Westminster_Abbey_Interior_00.jpg)
(圖說:法國巴黎聖母院的飛扶壁,尖拱尖塔太細長,需要外力支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3%A5%E7%89%B9%E5%BC%8F%E5%BB%BA%E7%AD%91#/media/File:Notre-Dame-Paris_east_2.jpg)
五、文藝復興建築:復興古希臘羅馬,追求和諧、秩序、永恆、比例。
(圖說;聖彼得大教堂( Basilica Sancti Petri),從拉丁語可看出為巴西利卡式(即羅馬公會堂長方形式樣),回到希臘柱頭、羅馬圓頂、和諧秩序,黃金比例。花了100多年時光完成,1506-1626,歐洲教堂動輒數百年的建築時光,因為來自民間捐獻,所以歷經各代建築師,展現當代流行元素,最有名的原建築師之一是圓頂設計者米開朗基羅。http://www.nipic.com/show/1/48/57f1848bd415ece0.html)
就在文藝復興運動下,不只文學、藝術,音樂上的聖歌也有了微妙的轉變。
台北室內合唱團此次的演出,曲目是以文藝復興音樂(1450-1600)的三個樂派的經文歌為主。
這三個影響後世深遠的樂派為:勃艮地樂派(為勃艮地公爵領地,所以又稱尼德蘭樂派、法蘭德斯樂派,以地區命名)、羅馬樂派和威尼斯樂派。
(圖說:1384-1482的勃艮地(公爵名)尼德蘭(低地國)疆域,
涵蓋今比利時西部(法蘭德斯Flanders)、北法、荷蘭、盧森堡等地,
所以也稱此樂派為Franco-Flemish School法國-法蘭德斯樂派,也譯為佛萊芒樂派或福萊樂派,用的是法蘭德斯的形容詞。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urgundian_Netherlands)
在兩廳院的演奏廳所唱的14首"經文歌",以擷取聖經部分經文為歌詞,不同於彌撒曲有6段經文的固定歌詞與順序,旋律大體平靜安詳重複,
都是獻給上帝的神聖讚頌,不為討好人們而作;歌詞也使用中世紀的神聖語言-拉丁文,只有學養豐富的修士等上層階級才會。
百姓們的各地方言,在文藝復興時期逐漸寫成文學作品,日後演變成為歐洲各國的國語文學。
這些聖歌來自6世紀教宗葛利果一世的整理和規定,故稱葛利果聖歌( Gregorian chant)。
(圖說;葛利果聖歌的記譜,四線、前面三個菱形為譜號,後面一個菱形,預告下一行音高,後者在翻頁時應該好用。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2%9D%E6%88%91%E7%95%A5%E5%9C%A3%E6%AD%8C)
盛行於9-10世紀之後,有了更多的變化,14世紀,兩種主要旋律同時進行、彼此對話的複音音樂逐漸出現,
讓來自上帝傑作的人聲更豐富,由虔誠的修士們主唱,搭配輔祭男童天使般的聲音,在神聖的殿堂裡敬拜。
(圖說:14世紀法國教堂裡的修士歌者。https://www.e-classical.com.tw/headline_detail.cfm?id=557)
文藝復興運動,是中古進入近世的轉捩點,首先由文學、藝術(含繪畫、雕刻、建築)開端,起於14世紀的義大利半島上佛羅倫斯(翡冷翠)共和國,地中海的商業力量支持了藝術家,政治紛亂出現馬基維里君王論的獻策,道德頹喪卻是精緻文化的溫床。而後往北傳於其他地區,如今日的英、法、荷地區。
同處文藝復興時代,葡萄牙西班牙投注於新的航海路線探險,日耳曼地區(今德奧)則因宗教熱誠投身於宗教改革,
音樂則先從沿大西洋的北方尼德蘭地區(今北法、比、荷)發揚,反過來影響南方的義大利。
好比羅馬共和時期的前三雄與後三雄,文藝復興的重要作曲家,也可以分前三與後三:
前三雄,紀堯姆.杜費(Guillaume Dufay, 1397-1474)、約翰內斯.奧克漢(Johannes Ockeghem,1410-1497)、約斯昆.德.普瑞(Josquin Des Prez, 1440-1521)
一、勃艮地樂派( Burgundian School 、 Netherlandish School、 Franco-Flemish School)
1.紀堯姆.杜費(Guillaume Du fay, 1397-1474):出生於今比利時,逝世於今法國,此區即當年勃艮地公爵領地,稱為低地國( Netherland),或法國-法蘭德斯(Franco-Frenders)。
(圖說:可能是紀堯姆.杜費,1432,http://www.elite-view.com/Classic_Art_Museum_Portrait/465135.html)
"近日玫瑰綻放",搭配翡冷翠主教座堂神秘紅磚圓頂的出現,以中間四位男聲的定旋律,預告左右兩團的樂句,堆疊出完美的數字比例,呼應主教座堂的長寬高。
(圖說:翡冷翠主教座堂,俗稱"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翡冷翠,是徐志摩譯自義大利文發音,名字也美;佛羅倫斯則是英文翻譯,此教堂的主保聖人為聖母瑪麗亞;百花,應該是它外表的裝飾繁複得名。稱主教座堂(cathedral)比較正式,是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以後,每一個大城市有一名主教,他的座堂就是該城市的行政中心,且只有一座,必位於四通八達處。http://blog.udn.com/shine016/8387955)
歌曲欣賞~近日玫瑰綻放(Nuper rosarum flores)
(請連結網址,看影像、音樂和樂譜,回味現場第12首: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9yzTTwAj5U)
對數字的膜拜,希臘化哲學畢達哥拉斯學派對數字3和7的崇拜,中世紀的基督教神學的三位一體、七聖禮、七原罪...等,文藝復興也繼承了這樣的傳統,數字在建築、繪畫、雕刻、音樂各藝術領域裡發聲,最著名的為人體的黃金比例,展現於希臘三柱式,達文西的維特魯威人( Vitruvian Man ),即根據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談神廟的均衡,繪出了完美的人體比例圖,以十字和火字交疊在圓形和方形中,呈現人體完美的卡農比例(橫向伸直的雙手中指尖距離=身高,此人為黃金比例)。
(圖說:圖上達文西寫著:"建築家維特魯威在他的建築學著作中說,大自然把人體的比例安排如下:四指為一掌,四掌為一足,六掌為一腕尺(cubit)[指前臂的長度,四肘尺合全身……肘部到手的中指尖的長度為身高的五分之一;肘部到腋窩的長度為身高八分之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B%B4%E7%89%B9%E9%B2%81%E5%A8%81%E4%BA%BA)
基本上西方藝術與科學、哲學不可分割,是來自文藝復興繼承希臘羅馬的全人教育概念。例如,繪畫上的透視法,也聚焦在翡冷翠主教座堂的圓頂頂尖,更是科學眼見為憑的信念~"To see is to believe."
2.約翰內斯.奧克漢(Johannes Ockeghem,1410-1497),樂句綿長而流動。
(圖說:約翰內斯.奧克漢,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annes_Ockeghem
歌曲欣賞~彌撒曲的垂憐經(Missa Prolationum - Kyrie )
(請連結網址,聽音樂和看樂譜,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WLsLAujZzI)
3.約斯昆.德.普瑞(Josquin Des Prez, 1440-1521):約翰內斯.奧克漢的學生
馬丁路德說:"他是音符的主人",另一位翡冷翠文人,將他比之於米開朗基羅的開創性。 因為他精巧的對位法是為了表現是人類的情感。
(圖說:約斯昆.德.普瑞,http://sy.weleve.com/whsy/26786.shtml)
(左:費拉拉公國(Ferrara Duchy),在威尼斯共和國南方淡黃色區塊的公爵之國,
右:費拉拉公國的鑽石宮,約斯昆.德.普瑞最後任職於宮內的教堂樂正。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2%BB%E6%8B%89%E6%8B%89%E5%85%AC%E5%9C%8B)
歌曲欣賞~萬福的瑪麗亞...聖潔的童貞女(Ave Maria Virgo serena (a 4 voci)
四聲部再分為二,雙合唱彼此模仿呼應,只給神聽的聖歌,開始加入人欣賞的需求。
(請連結網址,看影像、音樂和樂譜,回味現場第3首,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UNzi900ZJw)
後三雄,義大利的帕勒斯第納(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1525-1594)、西班牙的湯瑪斯.路易斯.德.維多利亞(Tomás Luis de Victoria,1548-1611 )、法蘭德斯的奧蘭多.拉絮斯(Orlande de Lassus, 1532-1594)、
二、羅馬樂派(16世紀末-17世紀初):承襲北方勃艮地樂派,加入義大利地方音樂的色彩,以羅馬教廷為中心,對抗北方的宗教改革,也對抗巴洛克式的戲劇性音樂,屬於保守型。代表人物為喬凡尼.帕勒斯第納(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1525-1594)。
4.喬凡尼.帕勒斯第納(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1525-1594):教會音樂之父, 教皇合唱團歌手,聖彼得大教堂詩班指揮。節奏分明,和聲協調
(圖說:左-喬凡尼.帕勒斯第納畫像
右: 帕勒斯第納的第一部出版的彌撒曲集裡的版畫,向教皇尤利烏斯三世(1550-1555在位)進獻作品。教皇是義大利中部教皇國的統治者。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9%94%E7%93%A6%E5%B0%BC%C2%B7%E7%9A%AE%E8%80%B6%E8%B7%AF%E6%98%93%E5%90%89%C2%B7%E8%BE%BE%C2%B7%E5%B8%95%E8%8E%B1%E6%96%AF%E7%89%B9%E9%87%8C%E7%BA%B3)
(圖說: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諸邦,教皇國是中部粉紅色領土,為邦國最大者,擁有羅馬城;左鄰黃色區塊為翡冷翠共和國,右上綠色是威尼斯共和國,左上土色為米蘭共和國。http://www.mmdtkw.org/RenRomUnit0400-0PixList.html)
歌曲欣賞~神聖之日( Dies sanctificatus )
(請連結網址,聽音樂和看色彩高低,回味現場第10首,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jNKb-CMhmg,
以下網址有樂譜,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mTUOk633DQ)
5. 湯瑪斯.路易斯.德.維多利亞(Tomás Luis de Victoria): 稱為西班牙的帕勒斯第納
神童接受西班牙國王的支助,到羅馬留學,在耶穌會士羅耀拉創辦的音樂學院當領唱者,身兼羅馬教皇學院(Pontifical Roman Seminary)領唱者與教職人員,接續帕勒斯第納的職位。1587年,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希望他回國,成為國王妹妹-瑪麗亞皇太后的修道院專屬牧師,有離開修道院到外地滯留的特權,1593-94曾在羅馬,並出席帕勒斯第納的喪禮。曲風有強烈的神秘感以激情,受世俗牧歌形式影響極深。不諧和音的處理,比帕勒斯第納自由奔放。
(圖說:http://www.thefamouspeople.com/profiles/tomas-luis-de-victoria-531.php)
歌曲欣賞~偉大的奧秘(O Magnum Mysterium),讚詠基督誕生的奧秘。
(請連結網址,回味現場第4首,此版有教堂神秘效果,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n1KncG1B3M
看樂譜、聽音樂,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H24PCnsEnU)
6.奧蘭多.拉絮斯(Orlande de Lassus,1532-1594)生於法蘭德斯,所以也被歸類為法國-法蘭德斯樂派(Franco-Flemish School,節目手冊翻譯為"福萊樂派"),但屬於文藝復興晚期,風格已經比早期的勃艮地樂派平易通俗。
(圖說:奧蘭多.拉絮斯,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5%A5%E5%85%B0%E5%A4%9A%C2%B7%E5%BE%B7%C2%B7%E6%8B%89%E7%B5%AE%E6%96%AF)
歌曲欣賞~仁慈的救世主母(Alma Redemptoris Mater),修士晚禱吟唱,年末到年初的季節性讚頌,
(請連結網址,回味現場第9首,歌詞與翻譯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9ISZFBjpRw,
樂譜+5部合唱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JUTukhsO9o)
(維多利亞也有同名曲,作曲家擷取同樣經文,但展現不同風格。看繪畫、聽音樂,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xNOvhe1r_4)
三、威尼斯樂派(1550-1600),豐富的戲劇性音樂,由兩個或是多個合唱團同時演出的合唱作品,像追逐般呼應對話,出現了賦格,開啟輝煌的巴洛克時期。
6. 喬凡尼.加布里埃利(Giovanni Gabrieli, 1554~1612 ):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的管風琴師,文藝復興音樂的高峰。
(圖說;喬凡尼.加布里埃利,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9%94%E4%B8%87%E5%B0%BC%C2%B7%E5%8A%A0%E5%B8%83%E9%87%8C%E5%9F%83%E5%88%A9歌曲欣賞~大的奧秘(O Magnum mysterium),和第4首一樣,同樣的讚頌耶穌誕生,但威尼斯樂派顯得華麗豐富許多,越來越接近人所想要的變化。
(請連結網址,回味現場第14首,管風琴+英譯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ap9
人聲+器樂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qOv4SgOh9k,此時器樂已經出現,巴洛克音樂器樂開始超越人聲)
最後獨領風騷的回到北方的英國,湯瑪斯.泰利斯(Thomas Tallis,1505-1585)、威廉.拜爾德(William Byrd, 1543-1623)2好友,共同為舊教(羅馬公教)、新教(英國國教派)的聖餐禮譜曲,從瑪麗皇后到伊莉莎白女王的盛世下有20多年時光,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人聲頂峰,之後出現器樂豐富的巴洛克時期(1600-1750)150年的輝煌歲月,名家輩出,比建築史上的巴洛克時期時間更長。
7.湯瑪斯.泰利斯(Thomas Tallis,1505-1585)
(圖說: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omas_Tallis)
歌曲欣賞~耶利米哀歌(Lamentations of Jeremiah)
(請連結網址,看樂譜、聽音樂,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bczcKGgcwM)
8.威廉.拜爾德(William Byrd, 1543-1623)
(圖說: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lliam_Byrd)
歌曲欣賞~聖體頌(Ave Verum Corpus)
(請連結網址,回味現場第7首,看樂譜、聽音樂,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FZZMF7SRRo)
台北室內合唱團出品的經典合唱聖樂CD"寂靜之聲"入圍第26屆傳藝金曲獎的最佳藝術音樂專輯和最佳詮釋獎。
這片CD的曲目如下圖:
(圖說:與105年4月27-28演出的曲目不同,作家跨越中古到現代,現代作曲家用了更激昂豐富的語彙讚頌天主。其中也選了同樣的文藝復興名家,的不同作品,但聖詠一樣經典。)
(請連結網址,看文字介紹和方老師的影片說明,http://www.gma-tam.com/index.php?kanpos=article&do=item&id=44&menu=37&lang=tw)
另外介紹3片難得的CD"世紀葛利果四十周年復刻紀念版",1973年於深夜的西班牙北方小鎮希洛斯的聖多明哥(Santo Domingo de Silos)本篤會修道院,錄製修士為聖多明哥逝世九百年的儀式歌詠,此為復刻版,也是另一種寂靜之聲。體會全部男聲的壯闊,和教堂裡的迴響,符合A Cappella(阿卡貝拉),原意"教堂裡的聲音",今譯"無伴奏合唱"。現代加上percussion的口技打擊聲,則稱為"現代阿卡貝拉"。
(圖說:世紀葛利果四十周年復刻紀念版,http://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185057)
有形的建築,舉目可見;流動的音樂,凝聽心靜;藝術啟動感官,豐富人類的生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