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古文明旬旅之一~99/1/21-1/22
埃及古文明「旬」[1]旅 之一 by 丹楓
99.1.21(週四)第一天:台北→新加坡→杜拜→開羅
搭機、待機、轉機,時差共6小時,體會北非與南歐一般遠。等待是門藝術,機上報紙書籍電影一翻再翻,新加坡航空食物等級較高,空姐少爺俊美,也無補十多個小時久坐窄小的座椅上。最後兩天只是倒行逆施而已,所謂十日遊,其實一週而已。所幸,週一笑嘻嘻,外加牽連出一干親友,機上開講、瑜珈一一出爐,同一空間,生活與共,機會難得!從不認識到相當熟悉,全交給了緣分。唯一遺憾,有些伙伴因為家人不適,不克前來,希望一切平安。明年,咱們去土耳其~聽說,已經開始和領隊陳先生討論…
看得出在新加坡第三航廈嗎?蘭花承載著熱帶風情
轉機也可以這麼玩!大人小孩一起自製版畫,帶走新加坡樟宜機場
洗手間可以這麼雅致寬敞,文明國度如是說...
開羅機場說:禁止攜帶武器和爆裂物。
隨後幾天,隨時安檢,進飯店也不例外。
有人說:不知道是誰怕誰?導遊說:是保護觀光客。
99.1.22(週五)第二天:開羅(Cairo)→吉薩金字塔(Giza Pyramid)(父子孫三連+獅身人面)
開羅機場的小等待,盼出一個名叫「王子」的埃及帥哥,此人為公司代表,略通中文。機場外的導遊阿布‧巴克(Abu‧Bakr),身形瘦高,腿的比例特長,此後陸續見識長袍底下的埃及人,不同於阿拉伯半島上的閃族,畢竟長期混了古埃及含族和希臘羅馬印歐族,造就捲曲的短髮、小麥的膚色。
開羅機場牆上的現代中東酷炫
台灣領隊,經驗豐富
埃及導遊,認真博學
起初覺得他有些靦腆,待豐富學養一一展現時,認識他的敬業與熱愛埃及。記得一堆數字,臨走不忘考考我們,如我們對待學生一般,搶答下還有卡片贈禮。談到交異性時的羞澀,才想起他的年輕。不但中文強,還能帶遊德團,計畫到維也納攻讀碩士。中文有北京兒化捲舌的韻味,更有四聲不分的錯解,如「採石場」變成了「菜市場」,需要想一想,方能大悟。久了,有one dollar的親切。
樂蜀:是大陸對路克索的翻譯,可能取其樂不思蜀吧!
位於北非的埃及,不同於中南非對世人而言是不解的「黑暗」。它擁有比中國還早的文明,僅次於肥沃月彎的文字時間,往北與沿地中海的民族貿易往來,撒哈拉沙漠則使它與南方隔絕。所以古埃及與歐洲亞洲更貼近。[2]人口8300萬,遊客約佔1/4,大開羅就有2000萬人。[3]宗教信仰有伊斯蘭教85%、基督教10%、猶太教4%和其他1%(沒有佛教),所以每一教堂旁必有清真寺,但每一清真寺旁不一定有教堂。軍人警察隨處可見,待遇和地位都高,總統穆巴拉克在沙達特被暗殺(1981)後繼任至今已29年,現年84歲。
千塔之都,果然名不虛傳。往吉薩(Giza,屬於大開羅)的路上,處處可見各區的宗教中心清真寺,小者一、大者二的叫拜塔(宣教塔)矗立,眼前身後或拐個彎皆有。伊斯蘭信徒的夢想,除了親往麥加朝聖,能蓋一所清真寺,也有助於來世。經過大墓區,更多外貌神似清真寺的家族墓,與遜尼派的土葬上立一方石塊不同,它們繼承了古埃及人(可稱法老人)對墳墓[4]與伊斯蘭教對家族的重視,有刻著家族名的墓碑、大圓頂旁護著小圓頂。墓中住著的還有貧窮無屋的活人,依賴富有的死者而生。
開羅街頭,處處清真
苔伊這張照片,更能顯出千塔之都的風情,不愧是每週一的書寫高手
沿路沒見到什麼人車,原來是伊斯蘭教的週末(週五),空蕩蕩的街頭和建築一半的樓房,與離開那天(週日)的車水馬龍、不斷超車鳴笛的景象,迥然不同。工人也休息是最初的解讀,幾天後逐漸明白樓頂上矗立的鋼筋,是父親對兒子的愛護與期待。每個家庭希望世代住在一起,父親蓋地面,兒子往上繼續堆疊,所以永遠處於未完成狀態。總之,埃及的街頭,土黃色居多,餅中有沙、門窗有沙,大夥兒的鞋面也不例外,難怪Holiday Inn的一樓廁所前有擦鞋機。
Bakr是個好導遊,見面第一天就把未來景點的重要性一一點出,每天上車再將今天所有行程說一次,到了景區,解說完畢才放行拍照,使筆記容易掌握。想將古埃及歷史與旅遊景點搭配,只需知道幾個原則:
1. 古王國時期首都在「孟斐斯」(在今開羅近郊),已褪去歷史的光環,變成農村,即1/28去的孟斐斯露天博物館,見到躺著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和小型的獅身人面像。
2. 中王國和新王國時期首都大部分在「底比斯」(今路克索Luxsor),墳墓不再用金字塔形式昭告世人:此地無銀三百兩,改在隱密的「帝王谷」、「帝后谷」,我們參觀了62座墳墓中的3座(全程不准照相者)。
3. 新王國又稱帝國,可以誇耀的戰爭很多,所以多參觀法老歌功頌德的神殿,如卡納克神殿、哈姬蘇神殿、[5]拉美西斯二世的阿布辛貝神殿等。
4.法老,意指國王、宮殿,所以不能再稱法老王。如同歐洲中古時期的「查理曼」(Charlemagne),magne是偉大的,所以可稱「查理大帝」,但不能叫查理曼大帝。可見得記住原文,比較能融會貫通。
上午參觀三座連成一線的吉薩區金字塔:第一座也是最高的父親古夫(Khufu或譯胡夫);第二座是兒子卡夫(kafre),地勢較高,遠看以為最高,獅身人面在此塔之前;第三座是孫子孟卡拉(Menkarue)。金字塔[6]建於太陽西下的尼羅河西岸沙漠中,趁著氾濫期無法農耕時,工人用船從上游運石材到西岸,水退後,石塊就留在沙漠裡,再用斜面堆土方式,在沙上滑動石塊,層層疊上。全埃及現存240座,我們只參觀了4座,它的造型從長方形(未參觀)到階梯形(階梯金字塔Sakkara)到三角錐體(最常見),其中階梯金字塔據說是醫神祭司印和闐(Imhotep)的設計,好萊塢在The Mammy將他演成大惡人,而埃及人視之為神。《神鬼傳奇》第三集則將秦始皇兵馬俑解釋為:人因巫術變成的,對中國人而言也是荒謬的,這些俑其實是殉葬用,愛國的Bakr誤以為埃及比較文明,其實他們起初也用真人殉葬,之後改為俑。對使用俑,孔子認為仍然犯了意念上的欲求,所以大力抨擊:「始作俑者,其為無後矣!」
三座金字塔前,永遠的歷史學習者
獅身人面與卡夫金字塔相映,第二大金字塔有個好認的標誌~三角錐的上端,保留原來的光滑,以下梯形已裸露成階梯狀,告訴我們金字塔製作的秘密。
中午,吃有埃及風味的中國餐,其實是大餅+鴿子+還是鴿子+沙子,有作餅的現場秀,頗像早期爐邊燒餅。
階梯金字塔餐廳:想打出「最古老」的招牌。
埃及大餅在爐邊與沙中擺盪
下午,啟程往胡爾加達(Hurghada),開在沙漠地區的高速公路,原來仍在平地,一片黃沙與荒蕪。酒店處處,卻覺得是廢墟,晚上住星海酒店,才知人潮不少,觀光客掩藏在屋內燈光裡,黃昏夕陽在廣闊的沙漠中獨行…
1000公里的高速公路,開車6小時,導遊以豐富的歷史知識填補空白:談蘇伊士運河,因為往胡爾加達的路上可以遠眺此運河。法老時代挖過這條紅海通地中海的孔道,以法老Senusret III為名。希臘化、羅馬和阿拉伯時代都曾疏通[1],斷續使用。近代拿破崙進攻埃及時,以為地中海(埃及人稱白海)和紅海(因有珊瑚)水面不同,無法通過;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已統治歐亞非三洲約500年)派駐埃及的總督穆罕默德‧阿里‧帕夏[2](Muhammad Ali-Haj Pasha,1805-1848統治埃及,我們最後一天見到薩拉丁古堡內他所建的清真寺)也不願意興建,唯恐英法勢力藉此運河由地中海進入埃及。他的後裔薩伊德‧帕夏(Said Pasha)因為留學英法,與他們合作,於1869年完工。法人掌管財政,英人掌管工業,1882藉口一名英人被暗殺,英國派兵佔領埃及直到埃及獨立為止。這種侵略藉口,在中國近代史上常見,當時歐洲人稱中國為東亞病夫,稱土耳其為近東病夫,兩大帝國都是盛極而衰,所統治的版圖或藩屬國都被侵奪,埃及就是土耳其的非洲版圖之一,派有總督,但總督形同獨裁者,所以阿里的後裔繼續擔任埃及總督,直到英國人取代為止。1952年總統納塞革命建立埃及共和國,企圖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遭到英、法和以色列三國的干涉,蘇聯則幫助埃及對抗,為1956的蘇伊士戰爭,最後埃及奪回蘇伊士運河管轄權。(冷戰體系下,蘇聯與歐美總是幫助敵對的一方,這也是為何埃及是第三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台灣遊客是不能太過苛責的,我們也是美國對抗共產國家的一顆棋子。)但也因此英美撤除對亞斯文水壩的資助,埃及改以蘇伊士運河的收入,來支持亞斯文水壩的工程(愛國的Bakr在參觀亞斯文水壩時,再幫我們複習了一次)。每當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發生中東戰爭時,蘇伊士運河不是被關閉,就是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
埃及的政治首都是開羅,但經濟首都是亞歷山大港(亞歷山大東征時在埃及所建)。埃及石油80%來自紅海,投資者多為歐洲人,但探採石油使珊瑚大量死亡,政府開始建立保護區。埃及人笑稱:買不起車,但養得起車。
有機會,導遊開始訓練我們使用阿拉伯語,雖然最後常用的只有「完蛋了(one dollar音轉)」,仍在此紀錄,不辜負他一片熱忱:Yala(走吧)。Salama Aligen(你好,把我的和平送給你),倒過來用,就是回答:你好。Shuculang(謝謝),Afan(不客氣),Habbi(親愛的)。(以上譯音是我當時編譯的,還請大家修正。)
[1] 導遊說的與維基百科有出入,Bakr說:蘇伊士運河在阿拉伯時代不需開通,因為可以走阿拉伯海。但維基百科說:仍使用了150年。有些年代也有出入,原因可能有:人的記憶缺漏、網站資料以訛傳訛等。(http://zh.wikipedia.org/zh-tw/%E8%8B%8F%E4%BC%8A%E5%A3%AB%E8%BF%90%E6%B2%B3)
[2]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加上帕夏,以免跟美國拳擊手混淆。
所謂星海事件,是指應該入境隨俗,卻一時措手不及。原來仿照歐洲旅客習慣,午晚餐的茶與咖啡,雖然跟百匯擺在一起,卻碰不得。剛端上桌,侍者馬上趨前收費,一杯12埃鎊,令人瞠目。沒有任何收費標示,無預警的出現,就像進洗手間要一埃鎊;搭馬車出遊,司機友善的幫你拍照,美金1元;神殿中,見你拍壁畫,熱心指點,等下伸手,又是one dollar。相較之下,柬埔寨吳哥窟前只要糖果的小孩,就顯得和善許多了。是觀光客養壞了習慣?是窮苦逼急了?

往胡爾加達的高速公路上,一望無際都是黃沙片片、偶見檢查哨




[1] 旬:十日,音同「巡」,假借一番。
[3] 開羅僅次於墨西哥,為世界第二大都市。夜晚人數少400萬。
[4] 埃及人對未來極重視,木乃伊、陪葬品、金字塔、帝王谷可以為證。
[5] 哈姬蘇(Hatshepsut)也翻譯成:哈特謝普蘇特。前者的翻譯很高明,採用「姬」字,一看即知是埃及的武則天,唯一的女法老。
[6] 金字塔是漢文象形,古埃及文是「高塔」,希臘人稱Pyramid(即三角形,或尖頂狀的糕餅)。獅身人面,古希臘稱Sphinx,意指:人+動物的怪獸。
(埃及之旅,前四篇,發表的場域)- 親山跫音---星期一笑嘻嘻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