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1.28(週四)第八天:吉薩→開羅
開羅階梯金字塔(Sakala Pyramid)
出了吉薩車站,眼前有一幅巨大看板,政府的廣告,一如導遊說的:以一個臉上帶著哀傷的小女孩,宣導別再讓女性行割禮了!
改搭遊覽車前往最古老的階梯金字塔60公尺高,據說設計者就是第三王朝的大祭司印和闐(被The Mummy神鬼傳奇醜化者),階梯共六層,靈魂可以藉此登上六重天。後來的金字塔光滑外表下的內在結構都是階梯狀。塔門仿照椰棗樹根的形狀,大柱子也以椰棗樹拼出,意味著上有天堂,下有人間(椰棗樹)。前有鬥獅場,早期法老親自與獅子搏鬥,勝利者為神,方能成為法老。水井深18公尺,一樣是探測尼羅河水位的功能。旁邊陪伴著三個小的后妃金字塔。更可遠望吉薩的三大金字塔群和紅色金字塔(有些彎曲)等。
身為古王國時期的首都,整個開羅有124個金字塔,傲人的數字。許多已經掩埋在沙漠裡,1930年代後逐漸整理復出。在階梯金字塔的對面有烏納斯金字塔,它的死者之書目前收藏在埃及博物館,是最早的紙莎草文獻,屬於第六王朝。
用椰棗樹根做成的塔門。
塔門是椰棗樹根的造型和顏色,上有天堂,下有椰棗。
六層階梯,代表六重天,靈魂藉此到達天界。
認真的導遊帶著一群用功的學生,應該頗有成就感的。
從階梯金字塔,可遠眺六座金字塔,你我相輝映。
苔伊這張照片可以參加比賽了!賣東西的小販舉手投足之間,感覺是躡手躡腳,又彷彿倒退時光,頗具諧趣!
孟斐斯博物館
位於開羅南方,一個昔日輝煌,今日沒落的古都孟斐斯。孟斐斯是古希臘人稱宗教改革的法老易克那頓。在古王國時期(金字塔時期)叱吒風雲,現在只剩破落的農村,狹小的巷道,滿天的塵土,稀少的住戶,農田中工作的女子,地毯工廠,不上學的孩子,牛車驢車充路。
這是一所露天博物館,有最早的羊神之路,有重達1000噸躺著的拉美西斯二世,由整塊巨大的石頭雕刻成,曾經被沙漠掩蓋,於1882年由英國考古家挖出。高12公尺,但因為橫臥,所以身上手上腿上的各種雕刻配備一目了然:眼鏡蛇、睫毛耳洞假鬚佩劍上有老鷹的頭,手拿劍的肌肉造型明顯,腰上的太陽牌訴說著他的名字。手上並未拿生命的鑰匙。小腿上的人像,伸手向太陽神阿蒙‧拉禮敬。
還有19王朝以雪花石做成的小型獅身人面像,讓人易於親近。人代表智慧,獅子代表力量,兩者結合,堪稱完美。
往孟斐斯博物館途中,從上往下看到大片濃密的椰棗樹林,方知巴克說的:它的多種用途,對埃及多麼重要!
樹根可以當屋頂,樹葉可以做鞋子、帽子、皮包,當然椰棗可以生吃、做成蜜餞。
所謂孟斐斯博物館,其實是露天的。只將躺著的拉美西斯二世用棚子搭蓋保護著。
雖然巨大,但因為橫躺,一目了然,:腰帶上的太陽牌,手上短劍,手臂上方的印記...
山羊鬍,耳洞,栩栩如生。
可惜因為浸泡過尼羅河水中,右半邊受損。
西元前1200年製作的小型獅身人面, 特別可親。
中餐中式
近鄉並未情卻,因為中式中餐出現,離家更近了,氣味氛圍就是母親。廚師是大陸師傅,因為工資比埃及工人低。
吃到家鄉味的三位男士笑開懷,後方有「秋月」相伴。
薩拉丁古堡與阿里清真寺
兩棟建築就是同一棟。因為開通道路,將古堡分成兩部分。薩拉丁古堡,顧名思義是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189-1192)時遇到的阿拉伯名將薩拉丁(Salah El Din),但他本人沒到過埃及,是他的部下建立來紀念他的英勇。這位將軍的溫文儒雅、講信義談道德、對待敵人仁慈的形象,深深刻印在十字軍莽夫的心中,在歐洲史上享有美名。是中古時代野蠻歐洲人渴望學習的對象。十字軍東征打開歐洲的視野,進入稍露曙光的中古後期。古老的投石機和外牆就是古堡的殘餘。
此古堡內部在19世紀改建為穆罕默德‧阿里帕夏(帕夏:類似勛爵)清真寺。一個生於希臘的阿爾巴尼亞煙草商之子(這兩地當年都屬於鄂圖曼土耳其),1799年當拿破崙進攻埃及時,被派到開羅作戰,1805年成為派駐埃及總督,並由他的後裔繼續統治,形成穆罕默德‧阿里王朝(1805-1882)。進行近代化的改革,如修水壩,設軍事和警察學校(至今埃及的警察和軍人地位依舊崇高,掌握大權),發展工商業,在英法支持下,想脫離土耳其獨立不成。1867年後繼者向英國貸款修建蘇伊士運河,1881年亞歷山大事件(英人被馬車夫打死),英國藉口埃及無力自治,炸毀亞歷山大港,最後成為英國殖民地70年(1882-1953),直到自由軍官團納塞革命成功為止。
阿里仿照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堡著名的聖索菲亞大教堂而建。[1]後者於335年為羅馬的君士坦丁大帝所建,532年東羅馬的查士丁尼大帝重修,1453年被鄂圖曼土耳其攻陷,前兩階段是基督教堂,以巨大的羅馬圓頂和十字架中軸線聞名,最後變成伊斯蘭清真寺。穆斯林將原來的基督神像覆蓋灰泥(清真寺不可以有人像和動物像,只能用經文、植物或幾何紋裝飾),刻上阿拉伯經文。埃及阿里仿聖索菲亞造型,但用白色雪花石顯得典雅高貴,內部則有該教堂恢弘的氣勢,可以一解尚未能前往土耳其親睹的遺憾!
外觀是一大圓頂被四小圓頂包圍,進得大廳看到的則是完全寬敞的一大四小連成一氣的拱頂。清真寺外照例有有高聳細長的叫拜塔,一天五次祈禱時,都由執事以麥克風廣播祈禱文(昔日用法螺)。中庭一座巴洛克式的穆斯林祈禱淨身處,如今泉水已經乾枯。其上有一口法國政府感謝埃及贈予方尖碑而回送的掛鐘,已經不能運作。反而是畫在壁上的日晷,訴說著古人的智慧,日晷在一個類似廢墟的廳堂裡,這兒曾經做過造幣廠,也當過法院。清真寺下還有一個大宮殿已成廢墟。
進入仍在使用的清真寺,女性必須巾頭包、裙覆腳,大夥兒拿著自己的鞋子魚貫而入。霎時,偌大的空間、五彩的燈光,叫人目眩神迷,誰能不膜拜阿拉!裹著紗巾,佯裝阿拉伯姑娘的我們,席地而坐,仰視穹頂,不能言語,最後是傻傻地站在十字大廳下暈眩的照著像。正前方神龕(麥加的方位)旁,有阿訇(ㄏㄨㄥ)講經處,鋪著豪華的地毯,旁邊點燃著代表一年的燭台365支。
進入薩垃丁古堡,彷彿見到雅典衛城上的帕德嫩神殿,13世紀時見證十字軍東征時的攻城掠地與守護家園。
薩垃丁古堡如今已成國家級警察博物館。
古堡內一具投石機,是埃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可以攻向城內,也可以打退敵人。
左邊的阿里清真寺,右邊的綠色圓頂是廢棄不用的清真寺,曾當過印刷廠和法院。都在薩拉丁古堡內。
比較一下土耳其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外觀上有四個叫拜塔,阿里清真寺則是2個。至於內部則等待下一次去土耳其時驗證了。
從叫拜塔和綠色圓頂可知原來是一座清真寺,借用古堡的外牆,圈住內部的宗教神聖。
這座廢棄的清真寺,門面彷彿椰棗的裝飾,有各種形式的拱做成席地敬拜的迴廊。
門前的燈具則是現代的。
團長手指的燈具則比較久遠,像阿拉丁擦拭出神明的燈。
眾人仰望的虔誠不輸埃及人。
石柱上的阿拉文,訴說著上方的日晷,射出萬道陽光。
修復中,依然見到迴廊上方雕飾精美的過去,以椰棗的紋路、八角形的造型呈現建築的巧思與對阿拉的崇敬。
清真寺的格局是四方迴廊,這是另一端。
單單擷取這一部份,會誤以為中國富商豪宅中的窗櫺。細看花紋則是各種幾何花紋,為清真寺特有的雕紋。
廢棄的清真寺前有一個噴泉,供穆斯林祈禱前淨身用。有幾個水龍頭已經遺失,留下洞孔作為引證。
此噴泉以乳白的雪花石製作,整個廢棄的清真寺皆是,故稱雪花石清真寺。
附近還有一口法國送的鐘,已經無法運作。
阿里清真寺一大的四小圓頂,仿土耳其聖索菲亞大教堂,銀白色的穹頂與藍天相輝映,土黃色的牆壁顯得古樸莊嚴。
仿照聖索菲亞大教堂的阿里清真寺,使用中與廢棄的大不相同。令人迷炫的燈光舉目皆是,
歐洲教堂以彩色玻璃引進陽光,也是讓信徒目睹如神的降臨。
席地而坐,聽信徒巴克談他的宗教,談今日阿拉伯文化的埃及,是另一種神聖的氛圍。
阿里清真寺內 多彩廳內的美女與紅色光線爭豔。
外部的一大四小圓頂,在內部是連成一氣的屋頂,以一個個弧拱連成美麗的天際線。
不只是為了美觀,而是羅馬人的建築巧思。
為了不讓希臘的柱子塞滿房間,但又必須承接大理石屋頂的重量,於是發明了圓拱,撐起一片天,
空出廣大內部提供信徒進來瞻仰神明,彌補希臘人敬神只能在神殿外面的遺憾。
這個鏡頭奇妙,恰巧一群為著頭巾的女子入鏡。
極盡繁複之能事,敬神可以深掘人所有的潛能。
每一座清真寺內,有四個寫有阿拉伯文圓形裝飾,內文都來自古蘭經,大意是:真主阿拉是最偉大的神。
數大便是美。
金碧輝煌,雕樑畫棟。
還有一座地下宮殿等待挖掘。
從薩拉丁古堡往開羅市區眺望,更多清真寺與叫拜塔,和現代都市同享一樣的天空。千塔之都,名不虛傳。
古堡牆上的阿大篇拉伯文,不知寫的是什麼?但如同中國書法的線條一樣優美流線,仍舊吸引不識字者。
邁出古堡,13~19世紀中打轉,終於回到現實的天空下。
埃及博物館:
博物館在開羅的市中心,路上見到一座宗教小學,曾是哈珊國王父子就讀的學校,美國新任總統歐巴馬駐足過。還經過中國贈與的建築-伊斯蘭文物博物館、歌德式建築的德國文化中心。第一天到達埃及時,正好週五安息日,路上無人,覺得埃及荒蕪,誰知今天週四再訪,塞車搶道吵雜聲不絕於耳,路上還見販賣國旗者,原來晚上將有一場非洲杯足球賽(1月,世界杯則在7月,埃及曾經進過前八強,足球風氣頗盛),與阿爾及利對決,熱情的球迷們在街頭揮舞著紅、白、黑的國旗。紅色代表革命之血,白色象徵和平,黑色表示尼羅河稍來的沃土(這是Bakr的解釋,維基百科則說:外國欺壓的勢力,我覺得埃及人自己的說法比較有意義),中央是薩拉丁之鷹。
終於見到紅色磚瓦的埃及博物館,150年的英法義式綜合建築,初見外型有點失望,想像中它應該是古埃及的樣貌。身為世界十大博物館之一,它沒有大英博物館的古典、沒有法國龐畢度藝術中心的現代,更沒有紫禁城的廣闊。進得門內,則是一個讓人目瞪口呆的世界古雕像中心。六萬三千件文物中(數量可媲美台北故宮,不同的是巨大石塊居多,所以展示空間異常高闊),鎮館之寶有:吉薩金字塔群的法老雕像、形而上書、死者之書、圖坦卡門的黃金面具、118kg的純金棺木。
遊覽車上,遠遠望見市中心區的埃及博物館。
紅磚色的埃及博物館,由法國考古學家設計建造。
所以上面寫的是法文。
博物館前的公園裡,隨處可見殘片。這個國家古蹟多到無法全部維修。
進入博物館不能照相,帶著子母機,反而可以專心欣賞和完整抄下Bakr的解說。以下只是選擇性的物件說明,盡可能找到坊間流傳的ppt和網站上的圖片,搭配,聊以解饞。
這個玻璃做的太陽船,晶瑩剔透。但不知道是在哪一層樓照的?
第一層樓:中王國、古王國區,少數新王國物件
- 第三大金字塔法老孟卡拉的雕像:左邊黑色大理石刻著王的名字。
- 階梯金字塔中的隨葬品:上刻「我希望來世受阿蒙的保佑」
- 第二大金字塔哈夫拉的雕像:以堅硬的花崗石雕琢>
- 第三大金字塔古夫王的雕像:金字塔有147公尺,像卻只有7公釐。
- 哈姬蘇女王雕像:眼線畫成牛眼,因為曾被牛神餵養牛乳。
以下為新王國物件:
- 易克那頓時代自由藝術的美麗創作:上方有太陽輪盤,光芒下有手,守護著法老一家人。法老抱著孩子,王后Nafitti也逗著小孩。埃及藝術品少見的溫馨畫面。
- 易克那頓雕像:瘦長的馬臉,粗腰,大肚。微凸的肚子是練習瑜珈呼吸法,肉集中在腹肌的關係。
- Nafitti雕像:Nafitti意指最美麗的姑娘。但最美麗的那尊頭像在柏林博物館。
第二層樓:新王國區
- 形而上書:諸神紙莎草,內容似道德經。由1960年代埃及駐中國的大使發現。
圖坦卡門專區:佔了整個2樓最大的空間,一個未被盜的墓中,有如此豐盛精緻的陪葬品。
- 中層純金棺木:圖坦卡門共有四層棺木,最內層是木棺,裝著木乃伊留在帝王谷原地。此中層棺為24k純金,重118kg。
- 外層鍍金棺木:貼金箔。
- 最外層是人形棺:呈現法老拿權杖躺著的模樣。
- 黃金面具:套在木乃伊的臉上,拿下來後,木乃伊接觸空氣逐漸變黑。
- 夾腳量鞋:由椰棗葉子做成。
- 殉葬人像(俑):朋友、奴隸皆有。
- 死者之書:復活之神Osiris審判死者的靈魂,正義女神Matt用天平秤心臟,比羽毛輕則進入天堂,比羽毛重則被鱷魚吃掉,天空女神Nute在一旁紀錄結果。
- 法老在戰車上:飛奔的馬前腿畫了有四隻,意味快速奔馳。
10. 法老的寶座:在展間非常亮眼。純金的椅座,刻有圖坦卡門和妻子(也是姊姊)的像,兩人共穿一雙鞋。右邊刻著帶有翅膀的眼鏡蛇,象徵神明。腳踏的戰俘有利比亞、努比亞和敘利亞人。
11. 三個圖坦卡門畫像:釣魚、打獵,和打仗。
以下是其他物件:
12. 複製的羅塞塔石碑:真品在羅浮宮,高100公尺。此碑即解出古埃及文的考古重要物件。當時法國刊登廣告,徵求解譯者。由法國年輕學者商波良於1798-1801年譯出。
接下來是自由參觀。我買了一片只有埃及博物館製作販售的古埃及文明DVD。舉凡進入博物館一定要購買他們自製的影帶,外面買不到,一定要買門票進入參觀才行。歐洲有些教堂也是如此。
第三層樓:倉庫(提供輪流展示用)
以下圖片均出自:http://ppchachahome.myweb.hinet.net/egypt-museumhome.html
圖坦卡門裝木乃伊的第一層木棺,目前在帝王谷中他的墳墓裡。
出土時的照片,所有陪葬品因為某些部分損壞而癱塌在一起。
陪葬品數量之豐富,沒有被盜墓者進入的景況,非常整齊的排列如當初。
圖坦卡門最負盛名的黃金面具,覆蓋在木乃伊上,保持俊俏的尊容。
圖坦卡門的黃金座椅,椅背上雕刻著19歲的法老和他的妻子(也是姊姊)
黃金聖甲蟲陪葬,保護死者的屍體。
人形棺上的黃金面具。
承裝內臟的雪花石甕。
圖坦卡門墓穴位置圖
左圖:守著木乃伊的皇家衛士。 右圖:圖坦卡門黃金座椅全貌
以大理石製作的人形棺,通常是最外層的棺木。
陪葬的人俑,取代更古時代以真人殉葬的殘忍。其中有親友和大臣。
哈利利市集:
往市集途中,見到開羅第四大塔,高187公尺。埃及共和國成立後,美國贈送美金,納塞總統將此捐款在市中心設立了一座塔紀念此事。1970-80年代作為政府情報局,1990年代成為旅遊景點的旋轉飯店。
每經過一棟重要建築,盡責的巴克總會介紹,有記者聯誼會、司機工會、瑞士大使館、直里市場。更重要的是經過巴克從小讀的埃茲哈宗教學校,看得出來他引以為傲,因為這是一所歷史悠久且很多名人讀過的學校。
哈利利市場在土耳其時代興建,已有400年歷史。起初賣一些違禁品,現在可是著名的觀光夜市。店家會簡單的多國語言,只要敢殺價,能磨菇,就能有斬獲,眾人各顯神通了。路上巧遇,展示戰利品外還會「吃好到相報」(台語發音)。
它的左右兩邊有兩座清真寺:左為什葉派的胡賽因清真寺,右為遜尼派的埃茲哈清真寺。本來想進入什葉派胡賽因清真寺參觀,恰巧遇到黃昏PM5:30那次祈禱,身為女性在阿拉伯國家真是不幸,需要從後面的一座小門進入,見所有人都匍匐在地,有點尷尬,又不見任何通道可以到裡面,急忙出來,只好到在埃茲哈清真寺外面拍照,而後逛了市集。
什葉派胡賽因清真寺,在哈利利市集的左邊
遜尼派的埃茲哈清真寺,在哈利利市集的右邊。
一個台灣來的男孩,駐足在琳瑯滿目的市集貨物前,估量著什麼?旅行最能開展視野,對自己,對未來。
滿坑滿谷的金器、銀器,觀光產業無煙囪有文化。
華麗的燈具,展現阿拉伯文化的熱情,一如音樂般,快速的鼓聲,奔放的節奏。
夜宿Holiday Inn觀賞埃及與阿爾及利亞足球賽
美國知名的連鎖飯店Holiday Inn卻在我們要住進去時出了差錯。等了一個多小時,眾人火氣上來,好像是大陸團與台灣團都是中文名字,飯店輸入錯誤,找不到我們的房號。最後因禍得福,我們和另一組被分配到一間到貴賓級的房間,有客廳、書桌、兩套衛浴、兩組電視,除了邀請朋友來此一遊,還舒適的看了一場埃及與阿爾及利亞足球賽,埃及球將腳下了得,終場0:3大勝。遠處街頭很快聽到歡呼聲、汽車喇叭聲,想來舉國歡騰,那些國旗派上用場。酒店離街頭尚遠,隔音不錯,隱約體會那興奮。這是個奇特的感覺,來此一遊,已像親人,對埃及的勝利,與有榮焉!
99.1.29(週五)第九天:開羅→機場
早餐Holiday Inn
Holiday Inn 旁的星群中心,有鷹神,有眼鏡蛇神。
沙達特紀念碑
臨別秋波,領隊給我們一個意外的甜點:沙達特紀念碑。沙達特總統,是埃及共和國開國者納塞(阿斯旺水壩形成的堰塞湖,以他命名)的繼承人,最為世人所記憶的是他毅然背棄阿拉伯聯盟(當年阿聯總部就在開羅,可見埃及在此組織的重要地位,但因為以阿和談,總部遷到突尼西亞的首都突尼斯),與以色列總理比金、美國總統卡特進行大衛營協定,根據當時陪同他前往以色列破冰之旅的外交部長布特羅斯‧布特羅斯‧蓋里用當年的日記所寫的《從埃及到耶路撒冷》一書(麥田,1999),見到埃及曾經是國際上重要國家,其中最重要的三個團體是「不結盟國家」、「阿拉伯聯盟」和「非洲團結組織」。1979年(根據此書年月日精確的記載,1978只是開始磋商,除了在美國大衛營,也到開羅,更常到耶路撒冷,所以隔年和約才簽成。但1978年就和比金一起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簽約後的埃及被這些團體孤立,國內激進派反對,沙達特於1981年國慶閱兵大典時,被軍官發動政變,用槍和炸彈掃射,重傷而死。誰是幕後的主使者,至今未明。但最後的獲利者是當時的副總統、今日的總統穆巴拉克,因為他執政至今已29年。
類似金字塔造型的現代埃及總統陵墓,是古今結合的好辦法。可惜憲兵站崗,只可遠觀,不可褻玩!
1981年國慶閱兵遭兵變刺殺,多大的諷刺,阿拉伯世界與以色列的恩怨情仇,需要多一些這樣的勇士。
99.1.30(週六)第十天:搭機,開羅→杜拜→新加坡→台北
把第一天到過來,就是最後回來的行程。載著對埃及塵土飛揚、古蹟處處的滿滿記憶,重回充滿綠意與流水的寶島。回家,真好!
飛機上回首埃及,黃沙依舊,相處近十天,多了個遠方朋友,情愫使人依戀。
轉機仍在杜拜和新加坡,回到最初的樟宜機場。
再見,美麗的星航。
後記
我家相機,一台記憶體用完,一台沒有清空記憶體,此次遊記許多照片來自大家的貢獻,在此一併致謝:
李主任,郭教授,美麗,小喬,苔伊,團長,貴香。
沒有你們精彩的獵取鏡頭與不吝分享,沒有這些美好的回憶!
當然好友們一起出遊,是福份,也是緣分!
[1] 聖索菲亞大教堂:(http://www.flickr.com/photos/roamover/35819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