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沒有16-17世紀中葉的巴洛克建築,只有巴洛克風或式樣(表示不純正)。傅教授如是說。

老街的街屋(如大溪老街、迪化街),只能說是Art Deco(裝飾藝術)。

巴洛克建築特色,多彩、高大、戲劇化、橢圓。此時,歐洲正由地中海時代到大西洋時代,伽利略和牛頓的認知已經超越地球。

古典是靜態的對稱,巴洛克則是相異的互動。

 

18世紀以後,考古出現;19世紀中葉,歷史主義盛行,建築界也受影響,混用各種古代式樣。

歷史主義,以歷史為標準,可用歷史分析,但優遊其間,自由轉換。

如下表,歷史式樣介於左右兩大系統之間:喜歡將考古原型,置於新建築中。

希臘

歷史式樣

拜占庭

羅馬

 

哥德

文藝復興

 

仿羅馬

新古典

 

浪漫

 

 


19世紀歐洲流行的建築樣式,大分為二:古典系、非古典系

古典系

歐陸古典

厚重石材,似油畫般凝重,機械

 

英國維多利亞

輕巧紅磚,似水彩畫輕盈,有機

非古典系(異風)

埃及、馬雅、阿拉伯、哥德、仿羅馬

 台灣銀行的埃及柱、土地銀行的馬雅柱


日治1920年代中葉,愛用西方式樣:

 

兩大類

細分

建築特色

建築師

舉例

洋風建築

擬洋風

外洋、內否

 

台中公園雙亭

 

和洋折衷

外洋、內日

 

新北投驛

西洋歷史式樣建築

歐陸古典

曼薩(馬薩)屋頂~法國第二帝國式樣

片山東熊

總督官邸

(今台北賓館)

 

英國維多利亞

紅磚白飾帶

辰野金吾

森山松之助

總督府

(今總統府)

洋風建築幾乎不見,現在舉目所見都是西洋歷史式樣。

 

可以這麼說:

 

觀賞每一棟日治建築物時,應分別稱呼它某部分學的是什麼建築形式,旅行各地何嘗不是如此。

 

尤其歐洲,歷經希臘、羅馬原初式樣;中古後期的哥德式、仿羅馬式;再經文藝復興對希羅的再生與創新;

 

巴洛克對文藝復興的變形;浪漫運動對哥德式的復興;新藝術在19世紀末、裝飾藝術在1920年代(巴黎博覽會)的大放異彩;

 

來到20世紀初,推翻一切,走最簡潔、樸實、幾何、功用的現代主義;20世紀中期的後現代、結構、解構,更創高峰。

 

至今,百家爭鳴,等待下一世紀給予風格名。


紅磚白飾帶,就是19世紀末,辰野金吾留學英國時,所見到的英國流行式樣。

他東京帝大的學生森山松之助,是台灣公共建築的舵手,則複製加強了這樣的意像。

1920~1930年代,森山在台灣的著名建築有:總督府、專賣局、自來水博物館(今自來水園區)、台北州廳(今監察院)、台中州廳、台南州廳(今台灣文學館)、遞信省(今國史館,原為森山等官員的宿舍拆掉所建)

老虎窗由來:

roof window,開在屋頂的窗戶,上海音變成老虎。


中原大學黃俊銘教授則對森山松之助,有深刻的認識:

森山是辰野金吾的學生,辰野金吾是英國倫敦大學建築系主任康德的學生。

康德在日本傳授畢生所學仍覺不足,要求辰野再到英國母校重新學習,並參加歐洲建築畢業之旅的測繪實務。

回國擔任第二任系主任的辰野,野心頗大,爭取擔任各種競圖的評審,喜歡攬來自己設計。


森山是貴族之子(父森山茂曾任外交官和國會議員),在天黃家屬就讀的學習院讀書,東京帝大建築系第一名畢業。

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等熟識,為爭取總督府設計來台11年,一手包辦了當時台灣重要建築。

競圖大賽時,長野宇平治才是第一名,但身為營造課技師的森山卻成為都造者,加高了總督府的塔樓,

為克服高度的問題,改用鋼筋混凝土,用井支撐;外牆貼上紅磚,與下方的整體紅磚搭配,也加強了白飾帶效果。

現代化設施是四角落的吸菸室,顯示當時已有二手菸的環保概念。

但是,身為台灣殖民地的官員,回日本時,是被歧視的。日本的東京齒科(原高山齒科)應該是他的作品。


這種次等身分在19世紀帝國常見,如拉丁美洲的土生白人,稱為Creole,反而成為殖民地脫離母國獨立的推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單兆榮 的頭像
    單兆榮

    單兆榮(丹楓小筑)

    單兆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