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艋舺"用剝皮寮拍戲,大河劇"紫色大稻埕"(改編自謝里法的同名小說)更添新場域

~一棟新落成的舊建築"新芳春茶行"。

復原90%的精細工程,需要有心和專業,興富發建設齊裕營造的林志陽主任居功厥偉。

不是他親自導覽,不知工程的一磚一瓦如此考究、物件的蒐集分類如此認真。

新芳春茶行的主人捐出古蹟,建設公司將三間保留,花了8000萬原樣考究修復,捐給台北市文化局;另外三間重蓋大樓,成為古蹟旁的賣點。

接待中心,也布置如古蹟,新與舊並鄰,別具創意。

三間並排的騎樓,氣勢恢弘,可以想見當年"朝陽街"上,此茶館人聲鼎沸。大稻埕不少狹長店面前,騎樓用來人工撿茶,

但新芳春茶行內部夠寬敞,2樓就有偌大的撿茶區,成為大河劇"紫色大稻埕"不斷出現撿茶婦女的場景。

寬敞的空間,無礙的撿茶區。

林志陽主任提供主人家的舊照片,作為對照。女子細心,且可貼補家用,創造就業機會。

當茶葉榮景不再時,這些人轉而從事那些行業呢?

王"芳"群、王"珍"春,2位王姓同宗合夥,在日治中期,新開在台灣的茶行,放棄安溪老家的經營。

1895-1897兩年的選擇國籍機會,少部分人選擇回到大陸家鄉,大部分的人為了家業,還是留在台灣。

王家來台的時機,非常特別,因為產業在家鄉受到威脅之故。也因為如此,王家留下來的戶籍資料

書寫著民國的年號。門聯對仗的是浙江顧渚紫茶與四川蒙山甘露,都是茶葉聖品。

 

王家戶口名簿,地址寫的是"台北市日新町貳丁目壹拾二一番地"的日治地址,

但年代寫光緒12年、宣統2年、民國11年(1922,大正11年)。當時日本政府容許這樣的門牌放在門口?

或許因為他們以外國商人(中國)方式進駐,並未入日本國籍?也可能為國府治台初年?

天井,昔日狹長建築的必備採光空間。掀起兒時記憶,家人同睡一張床,下一空間的天井,

夏天可以曬一大盆水,黃昏時洗澡;壓水機旁,最懷念舅舅贈送的一簍台南土芒果,吃將起來。

土芒果自己咬皮吸汁吃肉,會弄得滿身都是,蹲在壓水機旁,媽媽省得清理。

房間轉換的不同高低處,放上一塊斜板過道,正是推車所經之處。"紫色大稻埕"戲中經常出現。

觸摸起來疙瘩不平的唭哩岸石,用了當年舊城牆的遺留。到1904年為止,日本政府將拆下的城牆,蓋台北刑務所(監獄)、

北署(大同分局),一小部分在今民生西路。新芳春主人將買下的舊屋牆保留。

細心的古蹟修復,保留不同時期的一小面,讓我們見到清治時期到日治中期的不同材質。

底層是清代的唭哩岸石、清代閩南紅磚、.清水磚,到最上層的日本TR磚。

建築材料見證歷史變遷的最佳例證。

右邊的S磚,是英資在台設立的撒木耳煉瓦會社Samuel and Samuel Company);

左邊的TR磚,是TR磚是日治台灣煉瓦株式會社Taiwan Renga),有菱形網紋,厚重密實。

有趣的竹節落水管,彰顯中國人愛竹的節氣,傳統建築的窗條常見。此處用於排水;

一旁的窗格有三,必為奇數,是陽宅必須留意處。

工人正在灌漿,做結構補強。近日沸沸揚揚的液化土壤,Discovery影片中,專家說,灌漿即可填實解決。

茶葉烘焙處,依然保留完整。燒紅的炭火放入紅磚洞中,上放竹籃,竹籃內承裝茶葉,即可烘乾。

茶葉作為遠洋商品,優點很多,量輕、價高、易收藏。對北方游牧民族而言,更是肉食之後,最佳的纖維補給素。

三間、三進、三樓,都有不同講究的窗,精緻巧思,變化無窮,主人不只富貴,還有文化。

看似直排整齊的瓦片,原來連中間的凹槽,都是同一種瓦片,不同的排列重疊而成,不是建築專家解說,不知其中奧秘。

利用樓層天井上方,成為品茶區,視野遼闊,可容納多人,但上得樓來,必是大戶貴客才有的尊榮吧!

三樓的公媽廳對聯,教育子孫~"福能安享,勿以福多而盡享;善可樂為,莫因善小兒不為。"王家傳給後代的是以善為福。

山西太原王氏,顯赫於魏晉到隋唐,著名人物有,參與滅孫吳的西晉將領王渾,世說新語中比富的王愷。

宋代倡修族譜後,各姓氏尋根覓源,仰賴世家大族的族譜,完成祖先傳承的前世。

主人與王雲五合影於王氏宗祠。

 

從主人往來商業書信中可見,日治地址為"台灣台北市日新町二丁目十一番地"。還有經商所及之處,有廈門堯陽茶莊、新加坡白三春茶莊、台灣員林茶莊...等。

大陸、南洋與內銷都有。清末開港通商以後,烏龍茶銷美國、包種茶銷東南亞,新芳春主銷的正是包種茶。

從賀年卡的製作,可知當年新芳春為"台灣茶共同販賣所合資會社"的重要成員。

郵票也可見歷史痕跡,此張大日本帝國郵價為壹錢五厘,即1又1/2錢。

有意思的是,主人家選掛了一幅香港的畫,左邊寫著:"香港原屬我國清道光年間割與英,為東亞第一良港",身為商人,除了知道香港的重要,

更關心這個被割讓的島嶼,身處日治,卻中國意識濃厚,以外國人身分居此的可能性更大增。

主人還珍藏一套日治始政四十周年(1895-1935正好統治了40年)台灣博覽會卡片,各館爭奇鬥艷,有產業館、糖業館、三井館、遞信館、林業館...等,

還有採珍珠的海女實演館,右邊圖片的朝鮮館,更彰顯大日本帝國的殖民地版圖。台灣原為日本口中的鬼島,瘴癘之氣和落後建設,台灣總督府除了

拍攝很多紀錄片赴日宣導,也以台灣博覽會展示自己現代化建設的成果。從大英帝國第一次水晶宮世界博覽會開始,殖民者都是如此做。

此張珍貴的位置圖,除了顯示新芳春所在的位置以外,其左前方是至今仍存的"朝陽齒科"(今名朝陽牙科),

右後方為江山樓,參觀時,可以從樓房鳥瞰,但已經殘破。當年"登江山樓、吃台灣菜,聽藝旦唱曲"是政商文人逗留處。

如蔣渭水也接手過"春風得意樓",經常在此與好友們共商文化協會大計。

 

古蹟會說話,今人可懷想,除了作為拍戲場景,未來文化局將展示、導覽,加上文創商品,讓更多人與它對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單兆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