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上的時代變遷

    本文從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的套疊與截圖中,看松山長老教會從民居設址到今日,與時代動盪和周遭環境的互動,爬梳此間教會與在地教友們的關係。並使用目前教會明確的定稱~基督教改革宗(俗稱新教)長老會。

清末基隆河畔「錫口禮拜堂」的原漢信徒

    中國故鄉遭逢的英法聯軍戰役,不只是戰爭連動基隆炮台;更因為北京條約的簽署,開啟西方傳教士合法進入台灣的契機,最早來的是基督新教長老教會,有南部的馬雅各,以團隊合作呈現;北部的馬偕,則加入土本傳道人。

    松山長老教會是早期馬偕傳教的重要據點之一。因為南來北往仰賴基隆河運的貨物商旅,東往雞籠、噶瑪蘭;西接八芝蘭、艋舺,居中繁盛的小蘇州錫口(平埔族語Malysyakkaw~河流彎曲處的沃野,正是重要的轉運港口。馬偕選擇此處,經常往來於淡蘭官道與水運傳教,以本地為名,彰顯教會與在地文化結合的深意。

   

1887光緒台北堡庄示意圖-巴賽族塔悠里族.jpg

圖表 11887光緒台北堡庄示意圖,錫口附近基隆河沿岸,平埔族的錫口社、里族社、塔塔悠社與漢人的錫口庄、里族庄、上下塔悠庄已經混居。

 

    1872年抵達淡水後的馬偕,3年後選擇錫口街租賃一棟民宅,這是早期教會的第10間。漢人受儒家思想影響,在不能奉祀祖先牌位的當年,平埔族信仰者比較早且比較容易接納,此三社居民應有信徒。第一任牧師陳榮輝,是馬偕的得意門生,他的長子陳清義娶了馬偕長女偕媽蓮;牧師的弟弟陳水龍則擔任27年的傳道人,更創辦了有名的陳能記,以採礦聞名,兼營客運;兒子陳復禮松山區長、孫子是公衛之父陳拱北醫師。馬偕和在地望族陳家的結合,逐漸消解儒家思想和基督信仰的衝突,更促進了此區傳教的發展。

 

清法戰爭後的賠償尖塔禮拜堂

    清法戰爭,台灣民間又稱西仔反-法蘭西叛亂,以北部教會受害最大,錫口禮拜堂的傳道師蔡生也和馬偕一起避難到香港廈門。戰後根據台灣巡撫劉銘傳咨報台北府淡水縣英教堂被匪搶毀查明償給清單和經費見清朝《法軍侵台檔案》[1]賠償馬偕的教會有八間(金包里未計入賠償清單)。根據馬偕牧師提供的七個教會被毀清單,依序為新店、艋舺、三角湧(三峽)、和尚洲(蘆洲)、水返腳(汐止)、錫口(松山)、枋隙 (大橋、大龍峒)。經費則只重建四個尖塔教堂,新店、艋舺、錫口、枋隙。錫口教會是損失中的第四高,賠償經費共1123元,佔一萬洋銀的十分之一以上。1885年重建時,取得1/10的經費,與其他三所重建的禮拜堂一樣都有尖塔。1932年改建,配合日本行政區劃改名松山,保留前端尖塔和焚而不毀標誌;1975年擴張饒河街時,全部拆除,改建為今天的現代建築樣貌。

錫口教堂損毀賠償清單.png

圖表 2法軍侵台檔案162-164條,錫口教會被毀清單和賠償經費。

1929錫口禮拜堂.png

圖表 31885重建的錫口禮拜堂,與其他三間重建一樣,都有尖塔,1929拍攝。(剪輯自松山教會影片-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310007690228285)

1932-2020松山教會.jpg

 

圖表 4:左,1932年改建並改名為松山禮拜堂,保留尖塔和焚而不毀徽章。右,1975饒河街拓寬後的今日松山教會。(剪輯自松山教會影片-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310007690228285)

 

日本錫口街區時代與松山教會

 

 

圖表 51898年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顯示,日本時代的日本錫口街區時代-1898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jpg,是個區塊的概念。

    1895年又因為一場甲午戰爭,日本得到台灣,錫口人們的選擇有迎接日軍以安頓秩序者,有保護家園抵抗日軍者。西方傳教士則因為日本繼承中國的不平等條約,起初也有比較多特權,直到日本收回主權。也以廣納福音的態度,吸收日本信徒。

    華人文化,街的概念就是線狀的一條路名;但日本文化的街,是街區的概念,1898年的日本地圖就顯示,錫口街其實是介於鐵路與基隆河之間的一個街區。就像撫台街的標牌在路上,指的是一塊區域。1920年代日本行政區劃又做了一次大幅調整,於是錫口街變成松山庄,隸屬於七星郡。教會也在1932年改建時,改名為松山教會。

   錫口改名松山-1921日治台灣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jpg

圖表 6錫口街改名松山,隸屬於七星郡。1921日治台灣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可看到錫口街被打叉,下方寫上松山。

舊里族16號公園預定地-1932台北市區計畫街路並公園圖(標誌).jpg

圖表 7平埔舊里族的生活空間,在1932年台北市區計畫街路並公園圖中,已經成為16號公園預定地。

二戰砲火下的重生~鐵路與礦產重鎮,蛻變為夜市

松山地區學校或駐軍-1945美軍繪製台灣城市地圖(標誌).jpg

圖表 81945美軍繪製台灣城市地圖,美軍特別標誌日文的松山,標誌松山火車站,和松山國小,寫的卻是學校或駐軍。

    松山區是日本軍事重鎮和鐵路樞紐,從1945年美軍航照圖特別標誌,松山國校寫著學校或駐軍,想見當年的戰時緊張氛圍。1957年的國府地圖上,仍沿用日治後期松山國校的名稱。松山沒改名,因為恰好符合滇緬遠征軍著名的松山戰役。國府時期松山區名沒改,也許與抗戰時期滇緬松山戰役有關但街道名稱換成了具體而微的大陸國土,出現了饒河街。

饒河街拓寬後-1976台北市街道圖(標誌).jpg

圖表 91970年合併他路而成的大型八德路,取代了饒河街的重要性。1975年饒河街從8公尺拓寬為12公尺,松山教會拆除改建,1979年完工,從尖塔變成現代化大樓,面街道的牆上和內部,加上耶穌故事的11幅銅雕壁畫。(1976台北市街道圖)

松山長老教會地址-現代台灣通用電子地圖透明(標誌).jpg

圖表 101987年饒河街改為夜市後,在現代台灣通用電子地圖透明圖上,看到繁榮的商家充斥,松山教會依舊在,也被標誌出地址饒河街105號。

見證清末日治到國府的時代變遷,焚而不毀

    1875年起至今(2022),長達147年的松山教會,見證了台灣政權從清代、日治到國府的更迭與戰火,焚而不毀。

 

[1] 關於賠償清單與費用,見法軍侵台檔案95-175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單兆榮 的頭像
    單兆榮

    單兆榮(丹楓小筑)

    單兆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