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b 02 Tue 2016 17:03
借古人爭正統~亞歷山大在三分後的歐洲
- Feb 02 Tue 2016 15:23
女權是正義?還是本然?
- Feb 02 Tue 2016 12:19
世外桃源的廟宇有文藝~北投桃源里福德宮
- Feb 02 Tue 2016 12:15
白先勇~大時代文學與將軍之子
作為文學家,他的作品是眾人熟悉的;但身為將軍之子如何看父親,這是解嚴以後才能完成的。
《孽子》寫於1980年代,是先鋒;21世紀才在公視播出,有位觀眾希望打出跑馬燈:「告訴我的孩子,我們等他,希望他回家。」我潸然淚下~擁抱這些社會孤兒,是感性敏銳的作家釋出的溫暖。將軍之子,當年的心一定也苦;晚年才得以出書《樹猶如此》。
作家的溫柔、感性、謙沖,正是賈寶玉的,也是柳夢梅的;或者他更懂林黛玉和杜麗娘。曾經,優雅的崑曲,在北一女課堂裡,一個17歲的花樣女孩唱將起來,讓人驚艷的「青春版牡丹亭」,提前演出。不知那女孩是否繼續唱著⋯⋯
- Feb 02 Tue 2016 12:11
建築美麗的語彙~王增榮教授講座心得
好一個“眾聲喧嘩”、“語焉不詳”~建築評論家王增榮教授解讀“解構主義”所用的深刻語彙,一語中的!
德希達以語言傳播,非真空時的直線進行,而是流轉、衰減、增添後的不明狀態,點醒人最理想的狀態是“精神分裂”~一種思想跳脫既有秩序的動能,足以觀察事務物的各種面向。於是,羅蘭巴特讓讀者各解文本、讓文本作者死去的同時,他也被解構了!
建築師的瘋癲創意,牽涉架構的安全性,所以外表立面的各種扭曲、變形、或跳躍,內部仍依循理性結構,組織足以串聯的空間和光影。
藝術表現於龐大的量體上,竟可以如頑童般,隨意捏塑,卻飽含哲理,人類的視野得以擴充。除了感恩,無以名狀!
- Feb 02 Tue 2016 12:04
卡夫卡的存在與疏離
卡夫卡,《城堡》(完整德文手稿),城堡裡一群德高望重的大官和畢恭畢敬的(城堡外無法無天的)僕役;在城堡外的平民眼中,偉大神秘,操縱著所有人的思維、道德與生活。
什麼是行政體系,就是不斷書寫公文、尋找公文、發布命令、收回命令的過程。事物本身壓倒一切,磨損曾經的雄心壯志。
什麼是道德?傳統說了算,只要膽敢違抗慣例,註定活在他人指責的眼光裡,難以存活。魯迅一針見血說:「吃人的禮教」,其實不只在華人社會,也在所有人類社會裡。
在卡夫卡論辯式的書寫裡,正反雙方都盡其可能的陳述觀點,於是讀者也隨之起舞~都有理,也都無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城堡,也同時進出於其間。
- Feb 02 Tue 2016 12:01
日本繩紋陶~延長了大和民族的史前文化
作陶人,不一定是農夫了!
日本繩紋陶人做的陶器,早於農業民族。他們是距今1.6萬年前的漁獵民族,打撈海邊的魚類,放入陶鍋中煮食。熟食增長腦的智慧,增添食物的美味,防止快速腐敗。
此陶器內部貼金箔,當然不是當年繩紋陶人所為,而是後世收藏家的珍藏表現。很像中國搜藏畫家,在名畫後方不斷加長白色宣紙,寫下自己搜藏和賞玩的心得。如此一代代流轉,畫更長了,話變多了,歷史就這麼傳承下來,只要別像乾隆直接蓋章破壞畫面即可,一幅畫延長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 Feb 02 Tue 2016 11:49
猶太裔史家的童年回憶~我的鄰居希特勒
一位猶太裔史家,從5歲到15歲(1929-1939)住在希特勒家對面。87歲的他,以母親之前幫忙重述和自己的回憶,採用家族作家的回憶錄,加上自己專業的史學能力,用當年兒時的敘述語氣,寫出那個從威瑪共和,到納粹黨大勝,到希特勒獨裁為元首的德國社會氛圍,更記錄身為猶太人的遭遇。
這名德國小男孩,家族從16世紀就遷徙至此定居,優渥的家庭生活,有名的親戚朋友,穿著白西裝的父親,擁著高雅的母親,在經常舉辦的家庭聚會裡起舞。長假還會到親友城堡般的家裡渡過美好的假期。
突然1929年有一個奧地利人,入籍德國,創立政黨,就住到他家對面。這個男孩經歷窗前、路過的觀察這個寫出「我的奮鬥」的神秘人物,還聽到作家叔叔寫的諷刺希特勒的暢銷名作。家裡大人們的聊天,或嘲諷、或批判、或不信他能怎麼樣,到終於因為三代都是猶太人,被歸類為不是德國人的猶太人;學校好友都不跟他說話,老師教大家練習畫納粹符號,學習向元首敬禮,他開始討厭自己是猶太人。
本來已經疏於上猶太教堂的他們,突然猶太教和各種儀式成了心靈寄託的歸屬;父母猶豫是否要離開這個祖先遺留下來的家?終於因為父親進了集中營,奇蹟式的回家,拋棄所有而逃往英國,卻又因為德國身分在已經宣戰的英國被拘留。
另一部份,從小帶他的女僕,是共產黨員,也帶給他不同的視野。有一天,與他有深厚感情的女僕被迫離開,因為德國人不能替猶太人服務,他們都哭了!他的鄰居希特勒迫害的不只是德國猶太人,還有德國共產黨、同性戀者;當德軍拿下任何一個歐洲領土,原先逃出的親友,也淪入集中營或再度逃亡,如在荷蘭、波蘭、法國⋯的親友們。
- Feb 02 Tue 2016 11:21
美麗又可怖的裹屍布~印加文化(今秘魯境內)
編織在羊駝毛上,鮮豔的顏色,精細的圖案,四尊共同向內的神明,嘴上叼著人頭,亮黃與粉色,增添幾許鬼魅。
如此珍貴的布,裹在坐著的木乃伊上,可能包覆一個人,也找到一群可能的家人。怎樣的技術、怎樣的氣候,這些屍體仍可見人形、髮絲與表情。
漢代長沙軑侯夫人利倉,也讓世人驚豔。埃及的沙漠乾燥,秘魯的山上寒冷,尚能理解屍體的保存。但雲夢大澤的長江流域,如何在不挖出器官下,完好肉體的彈性,只能說這是一系列的保護措施和一連串躲過盜墓者的好運。
利倉夫人的丈夫和兒子的墓,早已被盜,破壞了周遭的防護。她則不然。在漢代貴族墓制“黃腸題湊”(井字型層層內湊的通道,棺木置於最中央、最底層,如入迷宮)的設計下,棺木內外一層層高嶺土和黑炭,有助吸水;屍體裹著層層絲布,於是成就了一具驚人的濕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