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南女蕭高師傳記 (1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一夫一婦一燈昭.JPG

2021年12月出版蕭敏雄老師詩稿、高喜香老師食譜、我寫的兩人傳記和校友們的回憶文章,台南女中校友會出版。

單兆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附錄一家族記事 

出生與求學~兩條平行線

單兆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緣定三生,情牽一世

    爬梳資料、交互比對後,方知「緣定三生」在他們身上並非形容詞,而是動詞。他們的祖輩們,或親戚或自己的朋友們編織出千絲萬縷的綿密網絡,讓人驚嘆世家的百足伸展。他說,如果她知道我們之間祖輩的關係,該有多高興!

單兆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家~良牧良醫世家 

    溫柔婉約、低調優雅的高喜香老師(1942-2020),養成的背景是擁有良牧良醫的台南望族。他說,兩人初識時並不知,否則真不敢高攀!第三代的高俊明(堂叔)牧師[1]回憶:1864年高長28歲單身來台,至今高家興旺,子孫千餘,曾於1913年在太平境教會、1926年在台南神學校(以上日治,第二代為主)1959年在台南高外科、1969年在台南光華女中(以上國府,第三代為主,此次蕭高兩位連袂前往)共舉行過四次全家族性聚會。其中光華女中這場最盛大,將近300人,各人胸前必須配戴名牌,以辨識房別和關係。中午「辦桌」,下午舉行運動會,有賽跑、趣味競賽和球類比賽;晚上在大禮堂有音樂會和同樂會。高長的身高都留給了後代,基因優秀,多是體育健將,也是音樂家或鑑賞家。如堂姊高天香初二時代表參加台灣省運動會,166公分的高老師是台南市中學運動會的跳高選手,五叔高聰明是南一中足球校隊、四叔公高再祝的長子高耀東是全日本乒乓球賽冠軍,表妹黃美幸是南女壘球校隊捕手。1985年高俊明出獄的那一天,家族迎接會後,共同決定重現昔日聚會,於每年農曆春節再度開始;到1993年則改為新曆年,那個大家都放假的日子,以「元旦家族大聚會」凝聚親緣,由男系輪流擔綱,至今仍存。參與的家族成員多到需要分開台南、台北兩地辦理,甚而租借學校場地才得以進行。「每年一月一日,浩浩蕩蕩、笑語晏晏的家族禮拜,正是對祖父高長的一生,做了美好的紀念。」高俊明說。

單兆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蕭家母系

他的母親娘家更是家世不凡。外曾祖父姓鄭,是名道士,教育下一代嚴謹,在物資貧瘠的年代,讀書認字用木炭寫在尺二磚(1尺2寸見方的磚板)上,擦掉可以不斷重寫。生下兒子取名鄭李再發,為何姓「鄭李」?有段曲折的過去。外曾祖母曾經反悔不願嫁給已經指腹為婚的瞎子,對方要求將來若有兒子,其中一個要姓「李」,才答應解除婚約。但後來生下獨子,只好姓「鄭李」。鄭李再發沒有忘記祖先的約定,陸續生了5個兒子,打算讓排行奇數者姓「鄭」、偶數者姓「李」。但日本政府不准如此,以免混淆親屬關係,所以只有次子姓「李」,以下孩子都姓鄭。在姓氏代表傳宗接代的華人社會,有加上官爵、縣邑、排行的「複姓」;報恩式的、或婚前說好各取父系或母系聯姓的「雙姓」也不少,這開始於元末明初,如「范姜」、「王李」、「張廖」、「張簡」、「鄭李」等。

單兆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另一位文友王開運(1889-1969),是詩人、實業家和政治家,喜歡為當時的各種女性寫詩和抱不平,如車掌、女中等,也曾贈詩〈友人蕭天旺君納寵喜詠〉:「果然(三生)石上有()前因,南地遙遙締晉秦。賦就小星人似玉,從今容膝(金屋)四時春。[1]創刊《三六九小報》,諷刺時事、解讀文化,也有戲謔的「笑林」,和一般政論報紙風格迥異。王開運的問政、詩文和雜文,如今都由國家收錄成全集。國府時期擔任省政府參議會員時,王開運多次為女學請命提案,認為光復後(1947)南二女學生搬入南一女合併後,台南女學只剩一所,仍需再開。不斷反覆提案。在那個參議員沒有太大權力的時代,這樣的努力是值得敬佩的,足見為民喉舌的認真嚴謹,與嘻笑怒罵文章大異其趣。

    蕭師念及祖母,大器的正室周留,很少當眾發脾氣,人又開明。對廟會、基督教或佛教的慶典都好奇,他也受影響,對佛經、聖經和古蘭經都有興趣,開啟日後研究之路。奶奶有位會作詩的閨密石中英,是他詩作的啟蒙老師,字儷玉,都敬稱「儷玉姨婆」。奶奶知道他喜歡寫詩,商請儷玉姨婆教詩作的規則,如平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等,石師戲稱必須備3顆蛋幾把蔥拜師方允,結果並未行此禮,曾將詩作寄去請她修改。之後自己朗誦揣摩,慢慢自學,勤寫勤修至今。

單兆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跨越不同政權的三代~清末、日治到國府

    兩位老師的風範,來自殷實的菁英家庭。蕭家和高家的祖輩都在清末出生、父輩在日治成長、自己則國府長大,家族史也是台灣政權更換的一環,沒有人能擺脫歷史的巨輪。

單兆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女師友家人寫真

      從英文科老師說起。張厚基老師,大他15歲,斗六望族,在香港讀大學。父親早稻田大學畢業,其漢詩是學者研究的對象,張老師為父親詩集寫序,曾送他一本,兩人氣味相投,可以暢談整個上午。勤學勤寫的張老師,桌上總是放著稿紙,想到就寫,可惜都沒出版。退休後還去日本學習,取得日文教師證書,由於是基督教徒,得以回母校長榮中學教日文。〈贈張厚基兄於拜讀其論詩大作後〉詩中提到這位可敬的師友:「君不見猶有退而未休者,更換徑道創新機,繼續授業還解惑,課堂氣氛煥春暉。除卻講授扶桑語,更教歌詩增芳菲。」張老師注重養生,身體健朗,90多歲仍紅光滿面。2018年長榮中學高中部同學會,中華日報還刊載了消息,標題為〈9旬老師出席 長中老同學會溫馨〉,就是93歲的日文張厚基老師,依舊「耳聰目明,對往事瞭若指掌」,更為《長榮中學百年史》擔任總編輯,1991年出版。[1]

單兆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趣的多語言世界

    50歲第一次歐洲行,她未同行,但剛到德國留學的大女兒嫩婷,主修大提琴,很能幹的轉搭各種交通工具,以還不算熟悉的德語一路應付,特別趕到瑞士琉森會面,陪伴之後的旅程。印象深刻的是法國楓丹白露的城堡鄉村餐廳,喇叭放在花園樹叢中,音樂汩汩流出,煞是好聽!鵝肝醬也非常美味,至今仍很懷念。但大家旅行穿得很休閒,侍者卻西裝筆挺,覺得有些尷尬。有天早餐,沒熱開水,他用法文要到開水,有位數學老師說英文,侍者不理。原來英文並非真的世界語言,在歐洲使用從17世紀以來流行的法文,反而能夠溝通。比利時的經驗也是如此,比國南部說法語,北部說荷蘭語(貴族的繼承與分割),在安特衛普旅社時,忘了帶鑰匙,以法語問櫃台,就拿了備用鑰匙給他。

單兆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黌樓樂事半甲子~未曾富貴未曾窮

    富貴的是書香,是50多年的情意。旗山農校同事,課餘在禮堂組成6人合唱小團,她唱Mezzo-soprano、他唱Tenor,高聲部的和諧織度(texture),譜出好感。彼此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家教相當,志趣相似,三年來陸續動之以詩情。

單兆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牽繫親人的舵手~他這麼說她

    他第一次到高家求見,帶著風琴譜當贈禮,與未來岳父相談甚歡,婚後才是真正認識的開始。原來醫生、牧師世家的她,從躺著看小說就能吃飯的大小姐,一朝嫁為人婦,卻從不驕人,洗手作羹湯視為應然;伺候公婆做得自然貼切。祖母都佩服,認為蕭家選對人。父親當年開明,主動邀約要見未來媳婦,言談愉快。他有5個妹妹、又是獨子,一般人會退避三舍,但她妥適應對。婚後為公公拿拖鞋和洗澡用具之事,屢屢在親友面前被誇讚-這位有學問又溫暖的媳婦。親友們也愛這大嫂和伯母,堂弟妹們從美國打長途電話總是找大嫂,因為可以傾吐心事、排難解紛,不慍不火,讓人心服。把高氏大家族的凝聚力,也延伸至婆家,身為夫婿的他,打心底佩服這份怡然天成的本事。

單兆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些年,我們寫新詩的日子

    學生印象中浪漫的他,也寫新詩,也稱「自由詩」( vers libre),此字來自法文,即不受格律限制,也不一定要押韻的詩。相對於絕句律詩的嚴謹,的確自由許多。18歲贈表妹〈伊顏上的晨塘〉「不定的露珠/在惺忪的荷包上迴轉/有更多葉隙淡淡的漏光/照著它猶豫的醉臉---/籠罩著一池緋紅的輕煙」,是維特為賦新詞的少年。班上三位寫詩好友,一張和致(詩署作於醉紅澤)、一陳炫男(字寒思)40多歲時好友相見,喝汾酒作詩憶當年。高三是個與聯考奮戰的日子,瀟灑有才的好友們依舊寫詩,他以「南一中青年作者紀念稿紙」,抄寫同學們發表的詩作,一一手抄,成為珍貴孤本,為好友們紀錄那璀璨的歲月,真是有心人!泛黃的紙本,在普遍使用電腦打字的今日看來彌足珍貴。錄下作者和篇名,見老師的用心和同儕的友好,也管窺當時文藝青年寫作的題材。(見附錄三)

單兆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蕉窓聽雨齋~進入格律的節奏世界

    閱讀成癮,如何抒發?詩,是精緻深刻的語言,最能展現。選擇哪一種詩體?初中的他,就選了「漢詩」,也就是唐詩發展成熟稱的「近體詩」。華人以外的世界,為區隔他者,所以稱「漢詩」,如「儒家文化圈」的日韓越等地,長期以來都有會做和欣賞漢詩的人。台灣經過日本統治50年,創辦詩社、舉辦吟詩大賽,使得漢詩也很興盛,光復後多改稱「傳統詩」。

單兆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單兆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另一套探險的書,他在line上跟大家詳細剖析內容與珍藏的歷程:「瑞典探險家 Sven Hedin 的《亞洲腹地旅行記》(英譯本名為 My Life as an Explorer),很可能是他的著作中,最廣受閱讀的。此書原著是用德文寫,之所以不以其母語寫作,我想有幾個原因:(1) 相較於德文,瑞典文是弱勢語文,不利書的推廣,(2)作者留學德國,有異乎尋常的親德情結,甚至到令其同胞感到反感的地步,在德國,他師從當時著名的中國考察家 Ferdinand von Richthofen,深受其啓發與指導。此書是為德國學生寫的,故敘述明白流暢,故事引人入勝。書中所有地圖及圖畫,皆出自作者手筆,是與其他旅行記有別之處。我所知漢譯本有二:(1)《亞洲腹地旅行記》,開明書店遷臺後的再版本;(2)《我的探險生涯》,數年前之新譯本,精裝兩大册。

    他說,世界語是個容易學的語言,只要有英文基礎,一週就能寫信了,但書難找。大學二年級時,經過重慶南路,買下救國團出版的入門書,因為其中有2個音沒把握,於是寫信給作者,也是當時的東吳外文系講師韓文蔚先生,竟然親自到台大宿舍教他發音。韓先生家住羅斯福路,書架上滿是世界語的書,真令人羨慕!在那個禁書的年代,架上所買的大陸書都沒有皮,可惜大學畢業後兩人沒再聯絡。

單兆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緣起

 

單兆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